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十大标兵】他总结出一套“垃圾桶理论”来守护蓝天碧海
2021年05月25日 16:30   来源:中新网上海  

  2013年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陈俊辉很对口地成为了一名生态环境的执法者。几年时间里,他从事过日常监察、信访调处、执法办案、排污申报、专项行动等各项工作,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线执法骨干。

  工作中,陈俊辉最擅长的就是办案。他处理过的案件种类十分多样,除了建设项目违规、污染物超标排放、废气无组织排放、危险危废管理混乱等常见违法违规行为,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新的环保配套办法也是熟练运用,尤其在办理要案、难案的过程中,陈俊辉充分发挥扎实的业务水平,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对于执法工作,陈俊辉总结了三个字:严、勤、效。生态环境是不能触碰的底线,身为执法者,严格监管、严厉执法是要务。在执法过程中,他们会遇到环保意识淡薄的企业,有的抱着侥幸心理,有的屡教不改,有的甚至将罚单作为违法通行证。对于这些企业,必须要强化监督,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在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查期间,他们“五加二”“白加黑”,以最快的速度制止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也彰显了最严环保法“钢牙”的威力。

  陈俊辉特别注重“勤”,就是勤于学知识、勤于跑现场、勤于创新。环境执法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不仅涉及几十项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有大量的国家和地方标准,现场执法需要知识的储备,这就考验了理论业务水平,要求执法者不断学习。与此同时,执法是实战。这几年,随着环保执法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强化,对于一些新拓展的事项,要求执法者必须要多跑现场,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在沟通中了解难处,在调查中摸索细节。工作中,陈俊辉平均每年跑现场的行驶路程在1.5万公里左右,有时候一天跑100多公里也是常态。

  再说到创新,陈俊辉自创了一套“垃圾桶”理论。他解释道,如果想对一家企业有个初步的了解,不妨去他们的垃圾房、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仓库看一看,如果这些地方杂乱不堪,那企业的管理一定好不到哪里;反之,如果这些地方能够做到整齐有序、异味不大,那企业在环保的管理上一定不会差。陈俊辉的小组还在支队率先实行非现场监督,对于一些被处罚过的企业,采取在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并联网的方式,对企业产生震慑作用,也便于执法人员在线监管。

  在办理案件时,陈俊辉经常会花很长的时间与企业交流,耐心听取企业的想法,并向他们讲解法律的要求和目的。他认为,执法人员和企业不是对立的群体,执法中要指导和教育相结合,让企业意识到自己不足,形成懂法守法的意识,理解并支持环保执法工作,这才是执法需要的效果。(文:浦东城管新媒体中心)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