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而立”张江踏上“新征程”“大咖”引路创新策源续写新辉煌
2022年11月17日 15: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年9月启用的张江科学会堂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 题:“而立”张江踏上“新征程”“大咖”引路创新策源续写新辉煌

  中新网记者李佳佳 郁玫

  一部上海科创发展史,浦东新区的张江至少应该占据一半的篇幅。

  1992年7月28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开园,从而吹响了张江开发建设的号角。彼时,张江科学会堂和张江“科学之门”所在地还是一片阡陌纵横的农田,与现下这个创新人才近悦远来、宜业宜居的活力创新高地相去甚远。

  1992年至今正好30年,30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从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顶梁柱的过程;对于一个高科技园区而言,则是一场从积淀到薄发的历练。

  “张江是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有人评价“张江是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采访中,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颇有底气地对中新网记者介绍道。首先,张江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上海浦东新区,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伊始,还是在过往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浦东新区的上上下下总是把“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这句话挂在嘴边、牢记心间,这也就决定了张江的规划者们在产业空间布局、产业能级提升时也始终坚持用国际的眼光看问题、想事情,站得高自然也就看得远。”

张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受访者供图

  当前,张江业已形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硬核”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空间布局,它们在张江科学城不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此外,上海光源、蛋白质上海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硬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大科学设施均落户张江,并初步形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这一切“傲人”的成绩,离不开时代的机遇,也离不开适宜其生长的土地。

  其次,近代以来,上海有着开风气之先的传统,有着开放进取的历史积淀。作为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有着较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对外交往中,上海营造出行事干练又海纳百川的城市氛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上海浓厚的商业气息催生出较强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吸引着跨国公司驻扎,上海尤其是浦东在引进人才上大胆进行制度创设,也为张江成长为上海乃至中国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与“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相融合,形成了张江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袁涛说:“张江,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法律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国际化的,不同领域的创新主体,可以在张江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彼此核心价值的融合与创造,时刻催生创新的动力。你说,张江是不是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张江是企业发展成本最低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也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截至目前,超过6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投资兴业,这样的消息固然令人振奋,但久而久之上海也难免给外界留下“热衷外资”“钟情大企业”“商务成本高昂”的刻板印象,造成很多初创的中小科技企业在选址时望“沪”兴叹。

  这样的认知其实有点以偏概全,多年来,上海一直在试图扭转外界的偏见,提及张江,袁涛直言:“张江也许不是中小企业商务成本最低的地方,但一定是中小企业发展成本最低的地方。”

  “人们往往关注商务成本,为什么不关注一下发展成本?其实张江也是中小初创企业发展的好地方。首先,张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有这样的创业氛围;其次张江具备很大的帮扶和发展空间,我们不仅有载体、有机构、有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孵化器、创投基金,更有免租、免税的政策,同时张江的生态效应也能够帮助企业最快地发展壮大。”数据显示,在创新生态的营造上,经过30年的发展,张江已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创新创业载体100家,创业项目2800余个。

  2017年,专注于1.1类新药研发,立足新药研发源头创新的上海轶诺药业有限公司在张江创立。创始人兼 CSO寿建勇博士在回忆当初选址考量时说,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初创企业想要成功离不开人、技术和资本,创业的门槛是很高的。“选择张江正是因为它有着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是中国生物医药集聚的地方,周边有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离上海的高校也近,还有国家级的化合物筛选中心,这些都从人才层面为公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寿建勇说,新药研发需要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国际上最主流的研发模式是核心技术加上CIO的外包服务,目前 CIO包括一些赋能性企业,大部分在张江或者在张江临近地区。此外,众所周知的是,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是投资机构追捧的热点。“小公司刚刚创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配套支持,包括一些技术平台,张江都相对完善,所以从大的战略层面,从技术层面,从人才层面,包括从地方政府的扶持上来讲,张江就是我们的首选之地。”

  对于比寿建勇更为年轻的“90后”“00后”的“后浪”来说,身处浦东这个引领区的张江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年轻一代创业,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税收的支持、专业资源的帮扶、产业生态效应的赋能,从这一点来说,张江肯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袁涛说。

  “张江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地方”

  三十而立。30年来,张江从阡陌农田走向如今的“科学之城、梦想之地”,集聚了超过2.4万家企业、49.9万名从业人员,科技、创新、人文在这里争相碰撞,向“新”而行。

  30年来,从1992年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到现在20倍的扩增,张江的生药产业版图急速扩张;20多年来,张江成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两年多时间,张江机器人谷迎来跨越式发展,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已经聚集大中小企业超过100家……那么未来呢?未来的张江又将踏上怎样的征程?

  “张江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地方,在这里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不断地向上提升”,深知不能总是回望前路的袁涛,心中已然有了下一个30年发展的初步构想。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袁涛深知要在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张江作为创新策源地的节点和枢纽的作用。袁涛说,张江要在科创策源的过程中牢牢抓住两股力量,一个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科技“大咖”和高校院士,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作出张江应有的贡献;另一个就是大量吸引掌握新产品、新技术、新思路的科创“后浪们”,为他们的产学研转化提供有利条件,“我希望未来能够为这批‘后浪们’勾勒出一组群像,长江后浪推前浪,科创事业就是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一代又一代人的辉煌。”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之下,10月28日,张江产业工程院宣告成立,这是张江集团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上海数据交易所等10多家平台型服务组织,10多个金融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建设的开放性平台,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告诉中新网记者,张江产业工程院成立后将锁定三个聚焦,一是聚焦顶尖科学家,二是聚焦高校院士,三是聚焦源头创新,“因为过去的基因使然,张江集团完全能够对接好政府资源、产业资源、高校资源、研究院所资源、社会投资资源,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轻骑兵、尖刀班,真正变身为产业生态的组局者”。

  未来已来,张江已在路上。若真能如上述所言,张江这块220平方公里的土地能立足国家战略全局,充分发挥核心承载作用,凝聚科创中心、科学中心建设合力,再开产学研协同创新之先河,实现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赋能体系建设的特色领跑者,成为有影响力的科创“平台支点”和“生态节点”,那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幸事,又如何能不叫人心向往之。(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