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0日电(记者 缪璐)崧泽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上海区域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是上海远古文化、史前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2021年,在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崧泽遗址被评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上海市唯一入选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实证了上海文化的发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早期文明的起源。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放十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委员会、青浦区赵巷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主题为“上海之源话崧泽”系列活动。
此次系列活动由“上海之源话崧泽”文化讲座、“‘遗’见青新”非遗市集”、崧泽遗址博物馆十周年纪念邮戳发行、崧泽遗址博物馆开放十周年回顾展、《崧泽发现之旅》主题绘本发布、“崧泽映巷”未来规划推介等内容组成。活动充分展示崧泽遗址博物馆十年来,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致力于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全力打造为公众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崧泽文化、感受历史魅力窗口的丰硕成果。

以“上海之源话崧泽”为主题的专家讲座是此次系列活动中的重点和亮点,讲座邀请了来自文博、文旅、政府机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共150余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青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国莅临本次活动,并为本次活动致辞。专家们从崧泽遗址的考古价值、崧泽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出发阐述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如何将文明探源成果的学术知识转化为公众知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赋能;也从博物馆如何在立足自身特色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条件下,进行创新和进步出发,畅谈如何打造“文化”阵地,打响“文化”品牌,谋求多方共赢。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打破传统壁垒和固有思维,不断探索、融合和创新是未来的发展必然趋势。讲座配套的开场表演是由青浦区赵巷镇带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田山歌”,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民族认同感成为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

“先有崧泽村,后有上海城”。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青浦各方高度重视文化文脉的精神支柱作用,推动历史资源活化利用,焕活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崧泽文化时代价值。其中,赵巷镇人民政府打造的“崧泽映巷”乡村振兴项目充分激活乡村的存量资源,成为近郊型田园都市休闲村落上海青浦全新的乡村文脉蓝图和新示范,展现出青浦“文化IP”发展的显著成效。
活动当天,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结合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围绕“博物馆、教育和研究”“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主题,推出了“‘遗’见青新”文化遗产主题季系列活动,整合区内文博和非遗资源,将非遗市集搬进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加大了高质量文化遗产体验类活动供给。目前,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册共43个非遗项目,其中精选了14项优秀非遗项目参与市集展示,分为技艺体验和产品展示两大类。优秀的民间手艺传承人们在博物馆现场还原和展示传统非遗技艺,让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们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他们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深层地探究传统文化的发展潜力。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上海市赵巷镇人民政府还签订了共建协议,并举行了“崧泽映巷”——崧泽印象馆的动工启动仪式。十年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一直把立足传统,接通未来,发挥地域优势作为努力的方向。作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分馆,将与赵巷镇人民政府一起,聚焦本次专家讲座学术成果,总结经验、凝聚上海智慧,共同推广“崧泽遗址”在文化与历史上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提升赵巷镇、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凸显上海文化的独特性、时尚性、开放性。助力我国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事业创新发展。(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