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一堵承重墙被打穿后——上海城管执法部门180天15次叩门的“破冰”执法
2025年04月25日 16:5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5日电(记者 陈静)上海城管执法部门25日披露了一起历时180天15次叩门的“破冰”执法案例。

  2025年3月,虹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钱春峰又一次叩响了黄桦路一小区X号X02室的房门,这是执法队为守护楼道内一堵承重墙展开的“破冰行动”。

  事情始于2024年8月,一通投诉电话揭开了背后的隐患——楼内一住户装修疑似破坏承重结构。彼时的业主邓某还未意识到,墙上的凹陷牵动着整栋楼居民的神经。

  前后上门15次,历时180天,紧闭的房门终于开了……

  “我们这里有家损坏了房屋承重结构,很危险,请你们来看看吧。”2024年8月,虹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黄桦路某小区居民的电话。

  执法队员迅速赶赴现场核查,钱春峰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第一次上门,业主邓某允许我们入户检查,当时我们初步发现,有一面墙体呈凹陷,疑似存在损坏承重结构问题。因为疑似损坏部位需调阅该房屋竣工图以后再做详细比对,所以还需要请第三方测绘机构二次入户勘验,当时也告知了业主。”

  然而自此,这件事情便陷入僵局——邓某玩起了“躲猫猫”,拒绝接听执法队员的电话,面对上门的执法人员,更是拒不开门,甚至刻意躲避。

  整栋楼的安全红线不能退让。”面对整栋楼的房屋安全与执法困境的双重考验,执法队依托城管工作室平台,启动“多部门联动吹哨”机制:一边由社区民警对业主的身份信息开展协查工作,并安排执法队员依照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信息(长宁区某街道)和实际居住地信息(长宁区某街道)分头上门核实情况,争取联系到邓某配合开展工作;另一边,由物业公司协查业主车辆进出小区的规律,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分时段上门蹲守,形成“日报告、周研判”的动态追踪网。

  “这不是猫鼠游戏,而是用绣花功夫织就安全网。”钱春峰认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扇紧闭的房门终有打开的那一天。

  2025年3月,案件迎来关键转折。钱春峰经多方调查走访得知:“该房屋(X号X02室)与X号X01室在2000年之前在同一业主名下,承重墙是首任业主破坏的,历经四次交易形成‘历史遗留问题’,而现在又因邓某装修过程中的施工失误,导致该墙体被打穿影响到X号X01室。”历史问题与现实失误交织,形成了“责任接力困局”。

  怎么办?钱春峰通过邻居提供的线索,向邓某发送了38条沟通短信,化解邓某的心结:“我们理解您的顾虑,但维护整栋楼的公共安全利益是我们的工作职责,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调查更应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针对邓某担心的“背历史包袱”“高额修复费”等问题,执法队创新推出三项暖心承诺:全额承担检测修复费用、全程执法记录仪拍摄、修复过程透明公开。

  在“刚性执法+柔性服务”的双重作用下,关闭180天的房门终于打开,门后是一张如释重负的脸。执法队还联合第三方测绘机构组成技术督导组,通过恢复过程全程参与确保墙体恢复及保证结构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对邓某生活影响。

  “这次城管管得蛮好,解决了安全隐患,修好我们住着也安心。”见证全过程的业主张女士感慨,随着承重墙的恢复,楼内的居民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执法队员们一次次上门大家都看在眼里,便自发在业主群中为执法队点赞。钱春峰则表示:“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执法不是冰冷冷的法条对照,而是需要带着温度落地。”

  如今,区城管执法局正将这场“破冰行动”转化为“制度暖流”,形成“事前联合物业建立装修报备承诺制,事中引入专业机构技术支撑,事后通过智能监测实现长效监管”的“全链条执法”新模式。此外,目前全区68个“城管工作站”已形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今年城管进社区扫码累计解决社区治理难题517件,满意率达99%。

  未来,闵行也将继续以“城管进社区”为抓手,持续强化“城管工作站”机制建设,有效延伸为民解忧工作触角,不断探寻解锁社区治理“幸福密码”,让社区居民的生活从“忧居”逐步蝶变为“优居”,让“执法为民”理念真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