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21日电(周孙榆 杨海燕 娄瀚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经过10余年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阶段性战略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阶段。
“在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上海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18日在“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上表示,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学习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配置资源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稳定研究部主任闫彦明表示,该条例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为上海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体系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业界热议话题。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更高层次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是题中应有之义。
徐明棋表示,应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管道式开放向更高层次的开放转变,允许外资在中国市场上更自由地配置不同资产。同时,应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市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顶层制度的推动和底部市场的生长力量,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市场支持。”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五个中心”建设应当融为一体,要积极发挥国际化和经济腹地广阔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和国际资本,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戴国强认为,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从单一的资金中介转变为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不仅提供融资支持,还要为企业融智,即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策略,从而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国妍认为,上海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核心承载区和先行先试引领区,要在更宽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进行制度型开放,并寻求新突破,包括推进人民币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需要内部的努力和改革,更需要吸引全球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章玉贵举例道,加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可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形成一个良好的回流机制。他还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稳健的步伐,逐步实现目标。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刘功润建言,上海应打造第三时区的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相比,上海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处于同一时区。如果上海能够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作为第三时区的金融中心,那么它将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域和时区,完成更多的交易。(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娄瀚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