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日电(徐银 康玉湛) 10月30日,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发起的“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走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本次活动以“展示无管微创技术全国应用成果、加速技术普及惠及更多患者”为核心目标,既是“无管中国行”系列的关键一站,更搭建起权威技术评估与公众认知间的桥梁。
在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深度解读其团队开展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这份依托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的权威成果,首次从安全、有效、经济及患者价值偏好等等维度,系统验证了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价值,为该技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广范围落地,提供了科学且坚实的依据。
作为外科领域的创新标杆,无管微创技术以 “保留自主呼吸、无需气管插管” 为核心设计,彻底打破传统手术局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无管微创的手术是在手术过程当中对患者不进行气管的插管,那么不进行气管插管,它损害就比较小。在麻醉方面,它也仅进行局部的麻醉,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这个是术式当中一个创新性的改变,这个创新性的改变有利于整个手术的恢复,还有住院时间的缩短,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在生命质量方面的一些感受的提升。
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明确数据支撑:在全国20家三级医疗机构的698例匹配患者研究中,无管技术组在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上均优于传统微创手术组。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评估将“患者生存质量”纳入核心指标,突破了传统评估仅看生存率、并发症率的局限。无管微创技术在全国逐步推广,不仅源于自身优势,更与国家“医疗提质增效”的医改核心目标高度契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我想无管微创可能是在新医改当中我们的提质增效当中很生动的一个鲜活的案例,通过它这样的一个无管微创当中,我刚刚讲了效果可能更好,成本效果也更好,病人的体验更佳,同时总体的费用也有所降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和我们的医改提质增效的目标是吻合的?我们实际上在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的确就要发现新的一些技术,质量或者是安全性,或者病人的体验更好,但同时费用又有所降低,而很多的医院当中也逐步地能够推广,我想这个是整个的一个方向。
此外,通过系统化、规范性的培训向全国多地区医疗机构推广,可减少患者对顶尖医院的依赖,进而缓解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契合医疗公平的原则。
陈英耀教授展望:“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该技术具备显著的国际推广潜力;建议后续需推动技术形成指南,将无管微创由‘中国方案’ 转化为‘国际标准’,为全球微创外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