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9日电(谢梦圆)当前,绿色能源与智慧出行已成大势所趋,为聚焦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当下机遇与未来趋势,第三届前湾汽车产业创新高端论坛于28日举办,论坛期间,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创新中心六大联合实验室顺利揭牌。
汽车行业如何有效“走近”碳中和?与会嘉宾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给出了建议。
“不能依赖电池解决碳中和的储能问题,要有长期储能的新思路。”能源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表示,人类当初选择燃油车的原因,一是因为液体是最佳的能源载体,二是电动车原材料价格随电动车数量增加,供需关系失衡而飞涨,近期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让电动车已没有利润。
他认为,现实中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甲醇技术氢能技术,“中国绿氢的成本在急剧下降,绿色甲醇是绿氢最好的储运载体。绿色甲醇混合动力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过冬及快充站建设等痛点。”
另外,绿色甲醇将解决电动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问题及电池对汽车行业的推动作用,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可降低碳排放约80%,是交通领域最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目前,中国电能消费占能源消费约27%,2030年将达到35%,2060年将达到65%,电能将成为中国主体消费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安表示,电能绿色变换技术与装备是形成颠覆性变革的基础。
他表示,电能变换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应用,电能变换技术早已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圈,新能源汽车电能变换系统正在趋于集成化与智能化。车载电能变换器系统核心芯片包括传感芯片(电能状态信息-眼)、控制芯片(电能变换控制-脑)、功率芯片/模块 (电能变换执行器-手)。车载电气系统集成度高、电压等级多(800/400/48/12VDC)、电流频域广(DC~百kHz)、冲击电流大。因此电流传感芯片要求精度高、量程宽与频域广,电能控制芯片要求智能化高、处理能力强(具有硬件加速计算功能),功率芯片/模块要求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耐受电流冲击强。
机器人是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经济潜力巨大,将先进机器人技术应用在汽车制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绿色发展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桂林表示,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领跑者,2021年总装机量已创下100万台的新纪录,总装机数量最多;预计2027年,全球汽车机器人行业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36亿美元。
他在演讲中提到,零部件的接触式加工作业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点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研发方向是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和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协作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趋势是轻量化、柔顺化、交互化、集群化和自主化;驱动关节是协作机器人最核心的驱动控制单元,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整机性能,其主要发展趋势是轻量化、模块化、柔顺化。
“智能工厂运行阶段,建立数字孪生,实现‘数字-物理’工厂伴行,通过虚拟工厂模型,模拟、验证、优化手段,实现低成本、快速、科学工厂设计;产品、工艺或物流发生变化,虚拟工厂先进行重构和优化,持续保障工厂效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数字孪生的价值在于它与物理生命体的“共生”。数字孪生不只是针对产品,更是针对使用者,以及环境和系统的。多元宇宙能够打造新兴消费者体验、业务应用和商业模式,推动企业重构与变革。数字与物理交织、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制造元宇宙会使物理的制造活动更有序、更优化。
论坛现场,除了专家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汽车企业也对助力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表示,吉利依托“一网三体系”全域战略布局,实现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围绕两个“蓝色吉利行动”,加速能源多元化战略和电动化布局,实现100%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构建符合未来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的环保出行生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谢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