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农民集中居住电力足 绘就海派新农村蓝图
2024年12月04日 18:5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目前正按照加快实现郊区农村“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百姓富”的总体目标,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以此补好农村短板,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此过程中,电力保障正愈加发挥出先行官的关键作用。

  11月25日,位于松江叶榭镇的东石村宅基地平移集中居住项目二期,300户村民家的装表接电工作全部完成,加之一期的276户村民,共计有576户村民们彻底告别了用电容量小,采光差的破旧老宅。新宅用电容量按居住面积达到13至16千瓦不等,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让农村更美丽、更宜居,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我们和叶榭镇政府、工程建设队合力推进松江乡村10千伏配电网改造,及时沟通集中居住项目的用电需求,精心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建设、布电同步推进,节省了时间,为的就是让村民们在年底前顺利搬进新家”国网上海松江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叶傲霜表示。

国网上海电力工作人员检查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房屋用电线路,保障村民用电安全。
国网上海电力工作人员检查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房屋用电线路,保障村民用电安全。

  自本市2019年启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以来,松江区已有包括黄桥村、东夏村、井凌桥村、东勤村、曙光村等在内的10余个村先后实施。去年,叶榭镇东石村该项工作启动后,国网上海电力主动对接镇政府和地方有关部门,提前了解用电需求、组织现场勘查、确定最优供电方案,加班加点,挂图作战,共同排除建设中的各项涉电难题。

  “目前集中居住区看不到架空线了,以前的空中‘蜘蛛网’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缆供电,乡村风貌大为改善”,东石村党总支书记徐浩感慨道。据了解,该集中居住区按照高标准供电配套总体规划,采用“一开三配”的供电新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个开关站连接三个配电站,直接把电源安置在村民用电负荷的中心,这样不仅降低了配电网建设成本,还大幅提升了村宅的供电效率和可靠性。户均用电容量在13千瓦以上,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用电的便捷与安心。

  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农民的梦想。随着东石村集中居住项目的陆续竣工,村民的梦想如今已成真。农民盛梅花是东石村的安置村民,一家搬去城区生活多年,而如今生活配套便利的舒适新居又吸引她们一家重返村庄。据了解,盛梅花全家有6个农业户籍人口,置换了一套260平方米的三层楼的集中居住房屋,因实际居住人口才4人,她准备将多余房屋简单装修一下出租,预计每月可获得近5000元的租金收入。房屋门前还有一片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国网上海电力工作人员检查东石村农民集中居住房屋用电线路,补齐农村用电短板,助力上海乡村振兴。
国网上海电力工作人员检查东石村农民集中居住房屋用电线路,补齐农村用电短板,助力上海乡村振兴。

  “现在交通很方便,去松江老城区开车不过半小时,关键乡下房子大,空气好,环境好,住着更舒适”。盛梅花开心地表示,这套260平米的三层房,供电容量达到了18千瓦,远超自己老城区公房。她认为,这里的生活配套丝毫不逊色于城区,而居住条件大幅提升,全家更愿意待在村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如今,松江叶榭镇东石村农民相对集中社区已打破了村域边界,辐射周边五个村。通过对零星宅基的拆除复垦,旧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片的稻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据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全市已有5.7万余户农民参与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签约,一大批安置基地启动建设并陆续交付使用,已有65%的农户实现了安置,超3.4万户农户入住新居。未来,“十五五”期间,国网上海电力将继续与本市住建委等部门紧密合作,持续做好全市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供电配套保障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和乡村风貌,让上海郊区乡村不断成为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蔡佳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