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从皮肤红斑到血液肿瘤,从误诊无助到靶向药曙光,东北患者张华(化名)用十年时间揭开了一种名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罕见病真容。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罕见病群体在诊疗、药物可及性与政策落地间的突围。
【解说】2017年,张华因全身爆发性红斑辗转北京三家顶级医院皮肤科,最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肥大细胞增生症”。彼时医生们普遍认为这仅是皮肤病变,“无法治疗,只影响美观”。
【同期】患者张华(化名)
自2017年确诊后,我跑遍了北京几乎所有知名的皮肤科医院,但所有的医生都说没有治疗方法,只能吃抗过敏药缓解症状。
【解说】但伴随频繁过敏、腹痛腹泻,他意识到问题远非表面所见。
【同期】患者张华(化名)
作为东北人,喜欢洗澡,但自从得病后,气温急剧变化、过冷或过热,或者皮肤受到摩擦都会引发频繁的过敏症状,包括腹痛和腹泻,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
【解说】通过查阅文献,他发现这竟是血液系统罕见病,而国内血液科专家却对此知之甚少。2018年,他带着病历奔走多家血液病中心,得到的回复惊人一致:“没听说过”“无法治疗”。
【解说】2021年成为转折点。张华通过国际医疗相关的资讯发现,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针对该病的靶向药阿伐替尼。几乎同期,苏州大学附属医院陈苏宁教授牵头成立“中国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协作组”,并发布首部诊疗指南。
【解说】2022年,他按指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系统性检查,最终确诊为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同年,阿伐替尼在中国上市,尽管适应症被限定为“胃肠道间质瘤”,他仍选择自费购药。
【同期】患者张华(化名)
服用阿伐替尼后,红斑明显消退,再也没有出现过敏症状,甚至搓澡也不再引发过敏反应。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