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被誉为守护人类健康的“生命保护伞”,然而,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持续探索合理用药的新途径,从“数据呈现” 到 “智能管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经验”。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表示,医院从源头规避用药风险,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发展路径,推动药物管理从“被动管控”向“精准干预”转型。

卢洪洲在专业会议上推广合理与精准用药理念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
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从源头规范用药行为
将合理用药的防线前置,从源头规范医疗行为,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取得安全用药显著成效的关键。卢洪洲介绍:“医院将合理用药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的核心环节,建立了‘事前防控—事中干预—事后改进’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旨在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
在药方审核环节,医院采用“机审+人审”双重模式,依托内置6万余条规则的审方系统,实时拦截不合理处方,从源头规避用药风险;同时,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科室,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实现精细化用药管理;事后,医院建立处方点评机制,由多学科专家对处方进行“机器初评+人工复核”,点评结果与科室绩效、医师处方权挂钩,并通过申诉机制确保评价公正,形成管理闭环。
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通过处方权分级管控、全周期用药评估等措施,抗菌药物无指征使用、超剂量使用等问题明显减少,细菌耐药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精准治疗方面,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实现了从“经验性广覆盖”到“针对性精准打击”的转变。卢洪洲院长提到近期参与会诊的一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案例,作为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可造成人体各个部位的局部和全身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很强,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如果药物选择不精准强效,患者病死率非常高。
卢洪洲表示:“临床医生的水平不断提升,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药品种类日益丰富,通过病原学检测锁定感染类型,让药物‘用在刀刃上’,再结合多学科会诊优化方案,可以形成‘检测—用药—优化’的管理模式。” 得益于全链条管理体系的落地,医院临床用药隐患显著减少,初始处方风险大幅降低。
“我们也在行业内推荐医院的用药经验以及理论成果,由我们团队主导编纂的《抗感染药物手册》已经升级多个版本,紧跟时代变化,实现了内容的更新迭代。”卢洪洲介绍,该手册由他在读博士期间整理完成,现已更新为第四版,收录了大部分最新的抗感染药物,包括使用方法、禁忌等,为业内提供了重要参考。
加速布局智慧医疗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为“好帮手”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为医院实现合理用药的“好帮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将信息化作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的核心支撑,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通过HIS(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生处方权限,合理用药系统实时提示超量、禁忌症等风险,并对超疗程使用进行预警。
“在应用系统中设置了关键词和字段,比如14岁以下小孩禁用的药物,医生如果开了,系统会马上弹窗提醒;如果两种药物有相互作用,或用药剂量不对,系统也会及时预警。”卢洪洲介绍,医院不断升级数据模型,以适应新药增加的需求。
未来,AI 有望整合患者检验检查结果、病历信息、微生物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用药方案,包括品种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复查节点等;同时动态评估治疗反应,实时识别不良反应风险,主动向医生、药师推送调整建议,且所有建议均可追溯至循证证据来源,标注证据级别和获益风险评估结果,大幅提升决策效率与精准度。
“医院将在数据积累和模型验证基础上,探索 AI 辅助决策系统研发,实现从 ‘数据呈现’ 到 ‘智能建议’ 的升级,让智慧技术更好服务于合理用药管理和患者安全。”卢洪洲说。
卢洪洲认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推动抗菌药物管理从“被动管控”向“精准干预”转型。
普及健康用药理念 举全力保障用药安全
由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制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医生应基于 “是不是感染、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 三要素评估用药指征。建议公众不主动要求、不随意增减或停用抗菌药物,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
“用药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也在举全院之力保障患者的健康。”针对公众常主动要求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卢洪洲特别提醒:“抗菌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性感染无效。公众应做到不主动要求、不随意停用、不自行购买,在就诊时清晰描述症状,将专业判断交给医生。”
对于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和鼓励的创新药物研发趋势,卢洪洲充满信心: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更优质的生活质量。“我们一方面推进创新药物应用,给医生和患者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医院也在分阶段推进智慧用药工程,夯实数据基础,并持续探索AI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安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刘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