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散步也有学问,闲逛亦有哲学,CITY WALK界初代指南原来是它
2024年11月09日 00:3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9日电(李秋莹)在20世纪70年代,东京街头流行起了一股散步热潮。人们走上街头,寻找那些隐藏在日常秩序中的“莫名其妙之处”,那些已经派不上用场却被保存完好的物件。比如一架无法通往任何地方的楼梯,一扇无法通往任何地方的门,一只不为任何东西遮风挡雨的雨棚。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从中寻找的究竟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路上观察学”了。

  1986年,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建筑师藤森照信、插画师南伸坊一起创办了“路上观察学会”,其口号是:“消费是坏事,观察是好事。在商店里很糟糕,在街上则非常好。”发起人之一的藤森照信在《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一文中则写道:“现在这个时代,神都隐藏在路上”,走上街头对“现在”进行考察,是对生活本身的研究。

  这些云山雾罩的宣言听起来玄之又玄,但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走上街头,观察街头”。这种方法并非空穴来风,而脱胎于社会学中的考现学。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身为建筑学家的今和次郎走上街头,在断壁残垣中观察人们怎么重新建立生活。街头的景象时时刻刻吸引着他,在照相成本颇高的时代,速写本承担了记录的任务。赤濑川原平等人继承的便是今和次郎的方法,只不过他们的工具从速写变成了拍摄,以镜头代替了画笔。在1970年,赤濑川将考现学作为授课主题,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以“发现任何寻常物件呈现非寻常状态”。

  两年后的1972年,赤濑川与南伸坊在东京新宿区四谷本塩町的旅馆旁的小路上散步时,发现了一个既有上下形态和功能,上去后也没有出入口,只能下来的楼梯,称之为“纯粹楼梯”。发现了更多类似案例之后,他们一群人决定在城市中寻找同类已经在城市规划中被淘汰,但还没有来得及被完全铲除的物件,自此“路上观察学”初见端倪。

  图注:四谷楼梯,或称纯粹楼梯

  后来发现的一系列类似物件被他们命名为“超艺术托马森”,指的是“附属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得无用之物”。这些物品没有制作者,只有欣赏者。赤濑川认为它们甚至比艺术本身更像艺术。托马森的种类多种多样:庇檐型、爱宕型、卡斯提拉型、原爆型等等。但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诙谐而充满趣味的艺术,也是一门自己发现的艺术,目的是在熟悉的风景中,找到这个奇妙而无用的世界。

  图注:没有山丘的纯粹隧道

  赤濑川原平及同伴的一系列实践集结出的成果就是1987年出版的《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一书,这本书一经上市就掀起热潮,日后还被经典化,推出了“文库版”,直到今天依然屡屡进入日本社会学畅销榜前十名。

  近日,本书中文版已有光启书局及大平面出版发行,带我们领略赤濑川超越时代的犀利目光。

  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四方田犬彦的形容:“艺术家赤濑川原平的视线里没有任何伤感与怀旧,他冷静平实,心怀批判精神,关注的是物体形状呈现出的怪异可笑感。他不为逐渐消失的老东京流泪,也没有对光怪陆离的新建筑表示愤怒,只是将视线集中到那些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被抛弃到一边、卑微得像个笑话的小东西上,投以会心的幽默感。”

  “寻找超艺术托马森”的“路上观察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赤濑川自己提过,只有在脱离整体秩序时,物体才会展现个别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间一一也就是整体秩序的别名一一物体似乎才能真正成为所谓的“物件”。当然有人问起:“记录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赤濑川觉得,如果非要讲个理由,就又变得无趣了。

  很多时候,人类行为的出发点都太严肃,所以オ会想从中找出趣味。如果一心想着要获得大家认同,做起来也变得很没意思。发现托马森,首先要先有一群闲散的的都市散步者。当整个世界都在为“有用”而奋斗的时候,就有人在为无用的存在而欣喜。

  赤濑川诙谐、调侃、充满玩乐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严肃思考以及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经验越来越少的当下,以散步为基础的路上观察旨在唤回人们对附近的亲切感,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切身接触。而他在上世纪就开始的都市探索则为我们今天在当代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提供了某种出口。(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