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日本战后传奇学者书写日本战后思想奠基人物 两位大师的划时代相遇
2024年12月11日 15:1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11日电(李秋莹)鹤见俊辅为竹内好所作的传记《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近日由光启书局推出了中文版。这样一本传记作品,乍看之下虽然不是学术专论,却同时对于鹤见俊辅和竹内好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鹤见俊辅的传记作者黑川创如此形容“传记写作”之于这位哲学家的非凡意义:书写“传记”是哲学家鹤见俊辅最为重视的方法。在当代,要重新夺回哲学的有效性,“对这个众人生存的世界报以同情”是一种应该采用的路径,而关注身处各种状况的个人如何判断、犯错、思考的研究方法——传记,恰好匹配了这种路径。行至晚年,鹤见在自己最后的传记作品(《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中,描绘了他最为尊敬的前辈思想家的半生。他并非总在主张竹内的正确,反倒通过凝视失败,开拓着思想、寻找着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从中,我们能够读出两人共同享有的那种坚固的多元主义思想。

  这段话将日本战后最具传奇色彩的哲学家鹤见俊辅的研究方法以一种简介而准确的方法表达了出来。以实用哲学研究起家的鹤见在日本战后知识界是一位颇为特殊的存在。有人形容他常常抱着黑道的道义在从事学术研究,因为比起书斋里的知识和学问,鹤见俊辅一生都在用肉身和实际行动参与日本的现实。从安保斗争到反越战,他不曾缺席战后日本几乎所有的社会反抗运动,可以说,他是日本思想界的另类存在。如黑川创所说,鹤见俊辅之所以重视传记,就是因为他极为关注个人在历史具体状况中的选择和处境。除了竹内好,他还写过另一位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柳宗悦的传记,他总是格外关注那些在动荡中不得不做出选择的人物,他们不那么正确,也并非选择了错误,而是不得不一边挣扎着一边做出决断。

  出生于1910年的竹内好与日本国家主义的成型与崩溃共生,他的思想也反映着日本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因为嗅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弥漫在日本的危险空气,原本一直以优等生身份处在教育系统中的竹内开始触碰到某种阴郁的时代底色,由此陷入了挣扎之中。他学习中文,亲近中国文学,又写下了《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他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日本的国家政策又在战争最激烈之时前往上海为鲁迅扫墓,即便在战后他也不曾撤销自己的“错误发言”,始终坚持将那些已经被视为反动的文章收录进自己的全集。他终其一生在思考着是否能够实现某种安全的现代性,一种非帝国主义的现代性,并始终不畏惧展示自己的迷惑与误判。也就是说,他始终以“现在进行时”生活在事件之中,始终处于“挣扎中的决断”。

  “挣扎”是这位日本最有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从鲁迅的文学中提取出的关键词,他曾写到:“挣扎这个中文词有着‘忍耐、承受、折腾’ 等意味。我认为它是解读鲁迅精神的一个重要线索,所以才会不予翻译而原封不动地频繁引用。若非要把它翻译过来,或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抵抗’较为接近。”

  在日本近现代的进程以及战争的阴霾之下,竹内好要抵抗什么,以及如何抵抗,几乎就是鹤见俊辅想在这本传记中解决的问题。作为一本考察思想脉络的传记,鹤见并未事无巨细地复原竹内好的生平细节,也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叙事,而是从竹内好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入手,考察其思想形成及变化的过程,呈现竹内好个人的思考路径与日本近现代思潮之间的互动。他的选材独具慧眼,从竹内翻译中国文学时的措辞和拒绝删减的态度起笔,甚至涉及竹内为战争纪念碑所写的题词,这种充满魄力的选材展示了一位思想家鸟瞰的视野,他想要完成的是剖析在这些节点中那些具体的行为所代表的思想魅力,而不是进行结果性的“正误判断”。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处于历史的抉择之中,并被深深裹挟进去。在鹤见俊辅对竹内好生平及作品的剖析之中,潜藏的是他对日本这个国家整个精神史的探求,这种野心的触角不仅停留在战争前后,还一直延伸到明治初期,那个日本现代性萌芽的原点。

  在这本最后的传记作品中,鹤见俊辅投注了自己真诚的发问,这两位传奇的思想家也以如此特殊的方式相遇了。

  正如孙歌所言:“竹内好当年面对的那些问题,今天改头换面仍然还在困扰着我们,正因为如此,竹内好不仅属于日本,他也属于人类……如何真正地面对他提出的问题,这也就成了我们的责任。”阅读这本独特的传记,也是一种探究日本近现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的独特路径。(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