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第29期SEA-Hi!论坛:城市空间里的艺术与未来
2024年12月20日 14:0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20日电(记者 郑莹莹)“如果宇宙的本质是振动,那么空间艺术就是捕捉这些振动的共鸣体,成为人与世界对话的永恒桥梁。”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袁隆说。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第29期SEA-Hi!论坛近日举办,聚焦“空间艺术”主题,邀请规划师、策展人、艺术家,从城市、空间、艺术多个视角,畅谈“空间筑梦,艺绘未来”话题。

  城市空间综合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演变、价值取向、文化品质、审美水平等,是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期SEA-Hi!论坛邀请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Philip Tinari)、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当代艺术家胡尹萍、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袁隆作为演讲嘉宾,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参与圆桌互动。

  袁隆表示,空间艺术不仅是物质设计,更是一种动态的,能与自然、人类和未来持续共鸣的媒介。它通过生态的动态叙事、文化的情感传承和未来的时间想象,重新定义了人们与世界的关系。

  袁隆在思考:空间艺术是否可以让人们超脱物质空间的局限,让人和意识、和自然、和生态、和宇宙之间建立连接、架起桥梁,产生持续的共鸣?

  他指出,通过公众的参与,人们可以把整个艺术的维度拉得更长、更远,可以超过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王子耕说,公共性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它的受众关系到方方面面,它可能是关乎普通民众的,也同时是衔接各种组织方、各种机构、各种个体之间的关联。

  这启示艺术家要去建立更多连接,让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

  王明颖指出,希望用综合方案去解决城市空间的活化问题,平衡好空间设计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不是所有的空间都需要布满艺术作品。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是既美观又实用,既是精神享受,又能切实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从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在胡尹萍看来,艺术不只是拍卖行里昂贵的作品,也不是纯粹物质的结果,“我觉得艺术是美学,是一场思考。”

  田霏宇(Philip Tinari)认为,当人们希望艺术可以走进公众,艺术家本人有时候是最好的导游。

  “我们做这些是为什么呢?是为了20年后,这群人回顾自己的童年,可能里面会‘闪’出一些场景,是他们有一天跟朋友们在一起看到一个‘奇奇怪怪’的东西,可能影响了他们一生对艺术、对美学、对美的追求,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使命的所在。”他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