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首场活动聚焦沪杭两地艺术交流深入发展
2025年01月14日 16:4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4日电(张亨伟)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策划的《想象和叙事:被置入厨房、稻田和物种之上的影像》对谈及分享活动近日成功举办。作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的首场活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天目里美术馆携手启动馆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沪杭两地艺术交流的深入发展。

  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女士首先向参与本场映话活动的来宾致以欢迎,并表达了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工作中,专注学术梳理与档案构建,系统性地收集与回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影像文献的认可。她表示影像艺术的发展动态与历程亦是天目里美术馆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的重要命题,希望映话系列活动能为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女士对天目里美术馆的支持与合作表示感谢。她指出天目里美术馆是杭州当代艺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据点,映话系列活动由此起步,不仅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促进沪杭两地艺术机构与艺术生态的联合互动,也期望能由此开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作为一个长期开放性学术平台的未来篇章。 、

  本场映话活动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总监施瀚涛先生主持,与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女士、艺术家费亦宁女士、蒋涵萱女士、毛晨雨先生展开讨论。三位艺术家在现场分别分享了各自的作品。在内容上,他们的作品涉及物种、族群及交往等多个或宏大或细微的视角与主题;在影像的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上,有的是对家族、地方文化甚至未来物种的想象和叙事,有的则有意识地将其作为行动的媒介,置入生活场景,以激发和深化对于日常的反思。

  作品分享从费亦宁的动画影像《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开始。这件作品从生物实验的环境中,探寻跨——非人物种的生命路径,意图发展出由多种生命的第一视角作为感觉器官的联觉感知。艺术家分享了她如何从一种会导致失忆的藻类在透射电镜下的微观形态,联想到人类用来储存外置记忆的媒介,并在二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巧合启发下,创造了一个未来世界的“遗忘之滨”,为人造“生命”在照护与共同演化的可能情境中,所产生的“多于人(more-than-human)”的亲缘性关系敞开想象空间。

  蒋涵萱带来的是长期艺术研究项目《厨房里的谈话》系列中的作品《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这件作品延续了她对厨房作为交流场所之独特意义的探讨,以三位相遇于厨房的男性各自的寻觅与触动为焦点,诗意地再现了他们卑微却壮丽的生命感悟。艺术家讲述了她如何以参与式影像为方法论,以摄像机、食物与写作为媒介,力图在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中,探索私人领域内的情感联结,以及跨个体间身份与文化观念的碰撞融合。

  毛晨雨的《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则围绕艺术家的故乡“细毛家屋场”展开,叙述了那里的人们何以作为宇宙主义者“居于电影”,并借细毛家屋场的故事地形,即兴回应了“宇宙电影”概念。艺术家分享了长期聚焦乡土议题的影像项目"稻电影"的源起与实践。其中的影像作品被艺术家视为一种文献,通过反复的征用与内在驱动力,使电影成为一种动能,从而不断突破传统的话语方式,回应气候、物种与技术问题。

  在映后讨论环节,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执行总监施瀚涛与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以及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孙熳将三部作品的观影体验比作宇宙飞船的逐渐降落,艺术家在各自浮动的坐标中积极地寻找着位置,并以作品回应这种漂浮。

  施瀚涛总结了三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编织性与对联结的关注。指出影像与叙事作为一种编织,在三部作品中既呈现出对媒介本身的反思,也以多样的表现方式形成对某种或虚或实的流动体验的联结。 

  在讨论中,费亦宁进一步分享了她从佤族神话中获得的创作启发,她认为人类是万物光谱中的一族,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蒋涵萱讲述了《厨房里的谈话》系列背后的筹划与拍摄故事,并分享了她所实践的一种更加深入与开放的参与式影像拍摄、制作与观影方法。毛晨雨通过对"稻电影"二十多年来创作经历的回顾,提出电影通过情动,跃升并滑向另一个平面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从一个小区域的实践中回应当代社会典型的大问题。

  映话活动在艺术家对各自创作动力的阐述中作结。读写、联结与感受生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艺术家们在厨房、稻田与后人类情境等场域中的创作本源,也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在作品展映与艺术家对谈中,所希望为观众创造的进一步审视影像媒介与历史和现实之复杂关系的切实可行的实践通道。(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张亨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