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3日电(范宇斌)日前,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7名学生组成的专项实践团队,聚焦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潘家小镇的乡村振兴实践,深入探究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对于乡村振兴何以持续的可行性路径,提炼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效治理机制,为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实践团队相关负责人3日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团队采用田野调查的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多次深入乡村,累计访谈了4任村书记、30多位村民及5位县镇干部,并且梳理了2003年至今的村庄档案、政策文件及媒体报道,构建治理大事记,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分析与多方专家观点,系统性地构建出村庄治理的分析框架与岩下潘村的成功密码。同时,团队还撰写了四任书记的人物小传,以期更好地传递四任书记的精神内核。

两年来,团队围绕农村治理和产业振兴等社会问题多次前往三门县进行深入地考察与调研,调查田野点横跨健跳镇、花桥镇、横渡镇、蛇蟠乡等6个乡镇,48个村落。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在三门县的众多村落之中,岩下潘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二十年前,岩下潘村还是一个人口离散、凋敝破败的小村庄,曾有“全村牙齿不过百”的戏言。但就在这20年间,曾经破败的小村庄焕然一新,通过建新房、造民宿、设景区,一个全村仅77户204人的小村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过5000万元。
经团队研究发现,岩下潘村四任村书记在该村从“空心”到“振兴”的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接力和精神传承两条治理路径,推动村庄从基础建设到产业振兴,再到治理创新的蝶变过程。
二十年来,潘家小镇持续践行“千万工程”与“两山”理念的精神内核,其二十年的蝶变历程,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基层的投射,是乡村振兴的“中国答案”。(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范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