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0日电 (记者 王笈)记者从10日举办的2025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上海今年布局建设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将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馆、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文化服务智能化建设,将持续推进“家门口的数字苑”沉浸式视听馆、社区数字美术馆、VR集控等新场景落地。
过去一年,上海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扩大“全民美育行动”覆盖面。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超过1000场、接待观众超过4200万人次,“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何谓海派”等系列大展持续提升“来上海看美展”的影响力;市、区两级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电影等各类活动12.3万场,文艺指导9.6万课时,在线配送项目1210个,服务人次超过1947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时开放比例达80%。
今年,上海坚持重大文化设施中心辐射,将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馆、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打造文化新地标;稳步推进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闵行区冯远美术馆、春申湖四岛等设施建设,支持浦东演艺综合场馆设施群、黄浦“艺术外滩”、静安“艺术苏河”、徐汇“艺术西岸”、普陀“半马苏河”文化秀带、虹口“文化三地”、宝山滨江邮轮旅游文化带、嘉定“远香文化环”等文化艺术生态圈建设,形成多样化区域文化活力中心。
围绕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将通过空间共享、内容迭代、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完成以全市200余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更新和提升;新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200个“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新建30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改建130片市民运动球场、70条市民健身步道、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8个市民 (职工)健身驿站、20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与此同时,上海深化城市美育共同体建设,将整合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各领域资源,升级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开办500个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位,常态化、规模化提供公共艺术教育;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推动“考古+旅游”“文博+旅游”“非遗+旅游”发展,深度推进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推出一批人文、艺术、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文旅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还将推进文化服务智能化建设,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挖掘和数据服务,利用创新手段进行数据归集和展示体验,推动建设上海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编制实施《上海市推进文旅智能化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家门口的数字苑”沉浸式视听馆、社区数字美术馆、社区直播间、桌面互动阅读、VR集控等新场景落地,覆盖全市70%以上街镇。(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