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2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2日获悉,罗马美术学院教授保罗·劳迪萨、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美术学院教授帕特里齐奥·迪·修罗、意大利马里奥·西洛尼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马里奥·托马塞洛三位参展艺术家代表,被郑重地授予《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荣誉艺术家证书。
这一荣誉的授予,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卓越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中意两国艺术交流合作踏上了新的台阶,迈向了全新的阶段。这将为未来两国乃至全球更多的艺术互动与创新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国际艺术交流合作的崭新局面。
2025年,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15位意大利杰出版画家与15位中国优秀艺术家的智慧结晶日前在上海虹口区集中展出。近百件包含传统版画、创新综合材料以及前沿新媒体艺术的佳作汇聚一堂,争奇斗艳。大利的铜版蚀刻,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层次感,展现出欧洲艺术的严谨与精致;木口木刻则凭借独特的木质纹理,传达出别样的艺术质感。而中国的水印木刻,以水与墨的交融,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现代抽象版画则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新思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座桥梁,承载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虹口区与版画艺术的渊源可谓源远流长,这里是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堪称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摇篮。1931年,鲁迅在虹口长春路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不辞辛劳地培育木刻人才,亲手点燃了新兴木刻运动的星星之火。这星星之火,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燎原之势,推动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蓬勃发展。如今,中意两国的艺术创作者们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以版画为共通的语言,在艺术的海洋中碰撞出绚烂的美学共鸣。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强调,中意两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艺术为桥梁的交流活动,不仅有效地延续了两国的传统友谊,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坚定的信念: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文化艺术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民心相通的作用愈发关键。而这场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见证和生动体现,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今年恰逢《爱上北外滩》品牌五周年,该品牌已累计邀请60余位国内外艺术名家创作超百幅城市主题作品。本次活动是《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计划又是《爱上北外滩》品牌的重要升级举措。据悉,秉持“艺术赋能城市”的核心理念,通过邀请全球艺术家驻留、举办多元文化活动以及推动产业融合等多种形式,深度挖掘北外滩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目标是将北外滩全力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核心枢纽,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助力社会大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关注青少年美育水平的提升,为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展览开幕前, 中意版画家们兴致勃勃地开展“一江一河”采风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上海大厦、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上海白玉兰广场、海派文化中心、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地点,用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城市的独特魅力。他们分别在北外滩以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写生,全方位感受虹口感受北外滩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为后续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中意版画家还走进社区,热情地为30名社区居民进行作品导览,让高雅的艺术走进普通社区,拉近艺术与民众的距离。
参与《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的中意版画家们对此次交流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保罗·劳迪萨说,能参与此次计划深感荣幸。上海这座融汇古今的城市,以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都市魅力令人倾心。创作期间,他们将以艺术为媒镌刻文化印记。此项目架起中西方文明对话桥梁,让意大利文化成为联结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实现文明的交融互鉴。
马里奥·托马塞洛表示,北外滩新旧气息交织,摩天大楼与古建筑并存,苏州河缓缓流淌,路人充满朝气。这里没有过于密集的高楼,是能让人放松的角落,给后续创作留下深刻印象。北外滩曾是近代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处,是世界与中国相互走进的起点,如今通过《相约北外滩》让更多艺术家深入了解上海。帕特里齐奥·迪·修罗认为,坐在上海大厦咖啡厅,望着窗外的外白渡桥和苏州河,思绪仿佛回到巴黎。他认为北外滩不仅是露天建筑博物馆,还有深厚历史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活力,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上海这座充满魅力城市的喜爱,也让他更加期待未来与中国艺术家的更多合作。(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