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在沪召开
2025年04月26日 10:1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6日电 (记者 王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古老的华夏经典如《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否仍能闪耀光芒,成为当下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一场聚焦于“科学时代重读‘老子’的意义”的思想碰撞会暨《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 主办方供图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 主办方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特别关注《老子》中关于“道”和“虚空”的哲学思想,认为“道”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而“虚空”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他看来,《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内容涵盖了语义解释、文本阐释以及古注的选择等多个方面,还吸收了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学者的观点,力求做到详尽无遗,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老子》新注。他指出,经典具有永恒魅力,不会因科技发展而失去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作者李永晶以“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学术主张,通过引入西方哲学(如康德、叔本华等)和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化学等)的视角来解读《道德经》,以增强其可信度和吸引力。他认为,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时代更需要将古典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提供全新的文明图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引用王国维的“学无中西”理念,同时提出“学有古今”的观点。他认为,虽然《老子》的思想跨越了时空,但其解读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学者对《老子》的解读存在差异才各具特色。现代学者在解读《老子》时,不应完全脱离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学有古今”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书影。 主办方供图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书影。 主办方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主张学术思考不应有边界,而应超越学科限制,实现文史哲的融合;文本解读应基于文本本身,并结合当前的科学、政治和学术变化,从而实现文本的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意义。他引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观点,强调文本解读的去地域化,即不受学科边界和同行思想的限制,使文本在当下重新获得价值。《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就是这样一部尝试去地域化并形成自我特色的作品。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献华认为,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回归到宇宙和现实的本质,从而理解其深刻性和真实性。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本次思想碰撞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奇点研究院主办,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和学生参与。(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