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第31期SEA-Hi!论坛:在“创新街区”里“造梦”
2025年07月07日 18:3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7日电(记者 郑莹莹)在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建筑师马岩松认为,在建筑的世界里,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把这些建筑放在一起,环境会更具包容性,更有厚重感。

  7月6日,第31期SEA-Hi!论坛以“创新街区”为主题,在张江之尚举办。论坛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

  马岩松还是一名艺术家,也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他在论坛上称,建筑师要造梦,如电影一般,相比电影的虚拟,建筑师造的梦要变成现实(建筑),并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全球城市竞相构建创新生态的今天,“创新街区”正在成为都市焕新的点睛之笔。

  阿那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寅表示,要从三个维度去看待什么是美好的社区,美好的社区应该是物质的、情感的、精神的。

  比如,在情感维度的需求上,他说:“怎么能够让人连接起来?这又回归到规划,回归到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上。”

  “创新街区”的讨论是跨界的。第31期SEA-Hi!论坛还邀请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实践者,从“人-空间-系统”的多维视角,探讨“创新街区”的建设逻辑与未来方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指出,街区是文明的体现,真核细胞依靠“街区”实现复杂的分工与调控。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设想了未来“创新街区”的样子,包括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比如,智能餐盘会通过传感器分析食物成分,提醒用餐者:“你吃得差不多了,该收筷子了。”

  朱同玉表示,新城市的建设需要把健康的理念,尤其是主动健康的理念,与新技术密切融合。

  “创新街区”作为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单元,不仅承载着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的集聚发展,也成为吸引全球人才、孕育未来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从全球视角来看,“创新街区”建设已成为一种新趋势,纽约、波士顿、巴塞罗那、伦敦、多伦多、布里斯班等城市已有很多成功案例。

  街区有界,创新无边,未来“创新街区”将给上海带来怎样的想象力?本期论坛虽落下帷幕,但关于“创新街区”的讨论与实践还在继续。(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