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0日电 (许婧)“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5日至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召开。
本次研讨会设有三场主旨报告、十个专题论坛以及“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会议以丰富前沿的学术议题、高层次专家学者的高端主旨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会。十一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围绕汉学传统与演变、中西思想交汇与互释、中国形象在多元语境中的建构与流变等议题展开;百余位学者在十个专题论坛中对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数智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特邀七位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主编同与会学者就期刊发展、选题规划、写作规范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指出,上外坚持守正创新,以“跨、通、融”理念推动学科变革,通过“多语种+”与“多学科+”战略建设全球知识体系。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持续聚焦中国话语的跨文化表达与世界性转化,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贡献上外智慧,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汇聚多方学术力量,共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汉学》刊物与海外汉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充分研讨、深入交流,凝练中国话语特色;二是赓续传统、守正创新,贡献海外汉学研究;三是紧密联系、同频共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表示,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大学应将自身的语言优势同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文明互鉴研究、国别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特色与学术创造力。张西平教授特别指出,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文明互鉴研究、自觉融入跨文化视野,令他倍感欣喜。他勉励青年一代不断探索,为中国学术的全球表达注入新动力。
为进一步促进上外与北外在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领域的深入合作,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特聘任张西平教授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岩松校长为张西平教授颁发聘书。
第一场主旨报告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以“汉学的传统及其在19世纪之后的演变”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汉学研究及其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19世纪后的汉学与16至18世纪的早期汉学之间存在深层承继关系,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传统;同时,汉学研究的范围亦在不断拓展,研究工具与方法持续革新。任大援教授强调,汉学影响的扩大可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这不仅为当代汉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以“从海外汉学视角看汉语文学的多元阐释”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随着“华语语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海内外汉语文学界围绕这一概念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讨论。宋炳辉教授认为,这种视角有助于揭示汉语文学内部多元与外部流动的交互机制,对于把握其在多元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价值。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文学院李晟文教授以“清代‘万园之园’圆明园与中法文化的互鉴与交融”为题作报告。他以详实的史料为据,认为明末清初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积极参与清廷事务,尤其在圆明园的设计与建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李晟文教授认为,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彼时中法文化互鉴与交汇的重要例证。
第二场主旨报告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冰以“梅兰芳访苏及其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为题作报告。她强调,1935年梅兰芳剧团首次访苏,是中国戏剧艺术对外传播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文化向俄罗斯传播的新路径。张冰教授认为,梅兰芳访苏演出打破了长期以来域外对中国戏曲的误解与偏见,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复旦大学中文系刘耘华教授以“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极与单子论之关系:试疏中欧思想交往史上的一个谜案”为题做报告。他指出,上述理学核心命题经龙华民、利安当翻译后传入欧洲。18世纪初以来,欧洲学者对于这些命题的诠释,牵涉中欧思想文化中“一、多”关系的不同蕴涵及其具体表现。单子论及机体论对理学的接受表明,儒家思想的确参与到了西方审美现代性演化之中。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以“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区域国别学视野与文明互鉴理念”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海外中国学不仅助推世界全面理解历史与当代中国,也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实践功用。区域国别学旨在推动中国全面看世界,海外中国学研究则着眼解释世界如何认识中国,两者通过双向对话互动的学术链条,可以不断深化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吴光辉教授以“徘徊在‘东方化’之间——论内藤湖南的思想指针”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内藤湖南作为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开拓者,其汉学研究呈现出“徘徊”于西方与东方、政治与学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独特性。吴光辉教授进一步指出,内藤湖南一方面继承了明治维新以来的“去东方化、相对东方化、自我东方化”的“国策路线”,另一方面又在“东方化”的诠释活动中依旧徘徊不定。正是在诸如此类的疑虑不安之中,近代日本的中国学得以确立。
第三场主旨报告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以“我们如何言说自我和他者?——以程抱一和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诗论为例”为题作报告。她指出,旅法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借助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对中国诗歌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揭示其背后的符号结构,建构具有跨文化理论视野的中国诗学阐释体系。车琳教授认为,两位学者的研究路径体现了中西诗学在理论关切与文化立场上的深层分野,为深化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提供了有益参照。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渊教授以“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多维诠释与文学镜像”为题作报告。他系统梳理了17世纪以来德国学界从宗教、哲学、神学到专业汉学等视角对老子形象的多元诠释。谭渊教授指出,老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历史语境、诠释传统和认知范式对道家思想接受史的影响,不仅构成了一部跨文化诠释范式的演变史,还彰显出德国学者对中西方文化异同性的不懈探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云龙教授以“中国形象或余像:文艺复兴文学中的符号物”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中国知识构成文艺复兴文学的部分灵感来源,但彼时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尚处于蒙昧阶段,这为评价中国知识的贡献带来了难度。既有研究受制于实证主义的知识禁令,执着于文学符号背后有待揭示的深刻内涵。周云龙教授表示,以表层的跨文化诗学为视域,中国元素在物质性与符号性之间形成流动的触感,为重估中国在欧洲近代化进程中的知识贡献提供了有益视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院长刘志强教授以“中国四大名著在东南亚传播及影响的特点研究”为题作报告。刘志强教授强调,回顾历史传播脉络的同时,更应着眼当下与未来,通过新的出版、翻译与合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语境中的持续传播与交流互鉴。
“主编面对面”环节,七位期刊主编应邀出席本次座谈,各位主编围绕期刊定位、发展理念、特色创新、投稿建议等内容,结合各自经验展开深度交流与分享,回应学术生态变化与期刊发展的新挑战。
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表示,上外科研处将继续支持优势学科发展,鼓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研究,共同推动相关研究迈向新高度。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着重突出两个视角:一方面是由外而内地呈现海外汉学中有关中国的知识生产,另一方面则是由内而外地阐明中国话语与典籍等在世界的传播,二者通过重述世界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指出,此次会议致力于推动人文社科领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表达,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叙事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凝聚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新时代青年学者应当将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话语构建与海外汉学发展作为重要学术使命,以开拓创新的研究实践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突破与范式革新。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同时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大力支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