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瞰趋势:投资“日咖夜酒”的中产们,开始冷静了
2025年07月18日 13:47   来源:中新网上海  

  “白天靠咖啡拼命,晚上凭酒精认命。”

  这句话精准描绘出太多互联网“造梗青年”们的理想生活状态。大约一年前,在一家装修风格颇具浪漫主义气息、灯光调暗的酒吧内,举起酒杯,拍照发送朋友圈,并配上如“白天喝咖啡是为了活得像个人,晚上喝酒是为了活得不那么清醒”类似的文案,便是潮人们“人设标签”及流量获取的高级密码。这种被称为“日咖夜酒”式生活的相关话题也在社交平台快速蹿红,仅小红书的浏览量便达到了1.4亿次,在抖音上的短视频切片更是达到近3亿次的热度。

  巨大的流量反哺线下的业态,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日咖夜酒”型门店(白天卖咖啡、晚上卖酒的复合型商业业态)也成为朋友圈的必晒地标。市场涌起的“浪头”下,总会有人“蠢蠢欲动”。过去,在部分中产群体中,投资一家注重“格调”的酒吧,或是强调“态度”的咖啡店,本就是一种副业理想与人设表达的优质途径。如今,既有巨大的流量红利,又有如中国餐饮协会2023年发布的报告,复合业态的门店单日收益,比纯咖啡店或酒吧高出30%的前景调查下,升级改造一家“日咖夜酒”,全新投资一家类似业态,被不少人视为“躺赚”的捷径。

图片来源:@Lazy心慵意懒(北京房山店)

  有些中产们直接出手了,租房装修、改造升级,一眼望去,市场热度及业态预期持续向好。不久后,当媒体挖掘出,早在2022年星巴克便在上海、广州,实践“Coffee & Bar”结合手冲咖啡和精酿啤酒的概念店。Tims天好咖啡在成都推出“Day & Night”主题门店,网红连锁Seesaw Coffee和M Stand也布局了夜间酒水服务。连锁品牌们的动作更如一剂强心针,催动中产群体们加速了开店扩张的脚步。至去年底,从一线城市的商业区到五线城市的特色街道,“日咖夜酒”店的招牌已比比皆是。

  可到了今年中期,却有不少网友发现,很多“红极一时”的中产精品店,草草挂出了出租、转让甚至闭店的通知。难道是潮人们不爱咖啡和酒了?还是“快人一步”的中产们变心了?

  效率从不是免费午餐,成本的误区被忽略

  当中产们开始兴奋投资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只看到了“白天咖啡+晚上酒”的物理叠加带来的效率优势,却忘了一个基本商业定律:每一分效率背后,都藏着翻倍的成本。

  来自哈尔滨,名为“退休计划Taproom&Cafe”的“日咖夜酒”门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是一家具有四层空间,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商家。原本是拥有55副打酒头,全品类精酿的酒馆,也是一家专注威士忌的酒吧。因为场地利用率问题,现以白天做手冲咖啡和甜品,下午4:30至凌晨2:00作为酒吧营业的形式经营。其主理人雪松(化名)向《新瞰见》讲述:“不好做的,只有一组人的话,时间精力不够,这需要两套产品研发架构,而且两个品类的环境氛围、灯光体系、装修不一定对得上用户的需求。如果是两套人,两套运营,两套体系,就合作模式的话,我觉得是可以的。降低成本嘛,都好,你好,我也好。”

  一语中的,就像我们开一家纯咖啡店,或许只需要一名咖啡师、一套设备和一套menu。一旦加上酒水,就相当于运行两个不同业务,成本不是“1+1”,而是“1×2”甚至更多。

图片来源:@退休计划Taproom&Cafe(哈尔滨店)

  另有一位来自河北,曾有多年酒吧经营经验的田哥(化名)向《新瞰见》讲述:“光是产品研发就要两套班子。咖啡单要不断更新去迎合客人口感,比如用单品豆做手冲或拉花拿铁。酒水得请调酒师设计鸡尾酒,一位五星酒店的调酒师,年薪25万起步。运营人员成本也翻倍。纯咖啡店可能三个店员轮班就够。日咖夜酒,白天要咖啡师、服务员,晚上换调酒师、服务员,还得多请几个值班经理。原本5人的团队,一下子就成了10人。更别提隐性成本,设备维护,咖啡机清洗和调酒器具消毒这些。头几个月觉得躺赚,后面就发现是躺赔。”

  同一个空间,两种世界,受众群体的错位被忽略

  流量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部分“急切地”中产投资人们,天真地以为所有客人会“无缝切换”。可实际尝试后才发现,咖啡和酒的受众是平行宇宙的两波人。更多咖啡用户追求的是“清醒状态下的舒适”,商谈、工作、放松,需要安静环境、免费Wi-Fi、简约装修和轻食服务。酒吧用户则很多是寻求“混乱中的狂欢”,年轻人要氛围、音乐、社交刺激,装修得潮、灯光得酷、服务得热情。可一家店同时满足两者?太难了,这就像在图书馆开派对,或在迪厅写PPT,两者不兼容。

  来自北京房山,同样是“日咖夜酒”经营模式的“Lazy心慵意懒”门店合伙人守一(化名)向《新瞰见》讲述:“我本想用咖啡来平衡一定的房租、水电、人工成本。但现在看,在一个房间进行装修,能达到咖啡受众人群的偏好的话,就达不到清吧人群对于装修、装饰的喜欢点,因为用的杯子也不一样,用的器材也不一样。”

  “如果我设身处地思考,作为一名咖啡爱好者,我来到了一家咖不咖啡,酒不酒吧的这么一家店,我会考虑这家店做咖啡能否达到我对于咖啡品质的追求?如果我作为一个多年的‘老酒鬼’来说,我不喜欢喝咖啡,但是我进入了一家这样店之后,我看到了咖啡与酒的这种融合,那么我也会考虑这位调酒师是否专业,他是不是一名从事咖啡的咖啡师,转来做调酒师的一名‘半吊子’选手。”

图片来源:@Lazy心慵意懒(北京房山店)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老板的我,想把白天的时间更高效地利用,更高效地做出一些赋值产能。那么我的精力是否够呢?就比如拿我的店来举例,我下午四点半就上班了,晚上可能熬到3点或4点。那我第二天这个咖啡厅要几点营业呢?”

  实践过后的中产投资者们发现,一般咖啡用户不会自动成为酒客,酒客更不会在白天光顾,这就像开两个店在一个壳子里,却都没留住核心客群。投资“日咖夜酒”,本想包揽全天流量,最终却是白天累死累活回点本钱,晚上还可能面对空荡荡的赔钱。受众的错位,让这些店成了“两不像”的尴尬存在。

  小团队玩不动两套玩法,巨头的能量被忽略

  当部分中产投资者们看到了如星巴克、Tims入局带来的市场信心,却忽略了一个冷酷现实,小团队在巨头模式下,根本玩不动两套商业模式的游戏。星巴克们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品牌故事和专业团队,它们可以把“咖啡+酒”打造成生态闭环。而大部分小老板们,会面临精力分散、资源匮乏,最后两头不落好,连核心记忆点产品都难以研发出来。

  我们来看,2022年星巴克在上海首家“Coffee & Bar”概念店,背后是其全球供应链支撑。咖啡豆来自拉美产区统一采购,酒水对接欧洲酒商自有配送链。研发新酒单由专业团队负责,公关团队还能利用“第三空间”品牌故事(“第三空间”指的是星巴克塑造的家和工作之外的社交场所),将咖啡和酒无缝衔接。Tims天好咖啡在成都的试点也很成功,网传数据,其单店日营收比纯咖啡店增50%。这靠的是深度融合,比如其研发出的“咖啡鸡尾酒”特调新品,直接戳中部分消费者的猎奇心态。

图片来源:@Tims天好咖啡官网 品牌宣传

  另外,当下的消费环境里,更讲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体验。星巴克讲的或许是“全球社交归属”,M Stand主打“极简个性”。若小团队两线作战,如何构建好故事呢?白天搞“精品咖啡文化”,晚上推“本地精酿故事”,这样下来是否还有精力策划营销活动?当连锁品牌们开始打广告、推联名,甚至每月都有新玩法的诞生,大部分的小店主们或将无力抵抗,被淹没在“刷屏”流量里。

  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看到了“日咖夜酒”的潮起与冷却,但这绝不代表这个模式行不通,市场仍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存在。只是,如今这个赛道仍没有跑出规模化品牌。头部连锁玩家的试水也比较谨慎,市场还缺乏标杆品牌的成功故事及示范效应。只是对于部分“急迫”的中产投资者而言,我们若能洞察这种模式绝非简单如“咖啡+酒”的物理叠加,而是供应链、场景和经营能力的全面重构,或许便能成为一次对“躺赚梦想”的现实矫正。

  叠加标签容易,留住客人需要真功夫。拼接业态简单,平衡账册需要硬本事。(完)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瞰见”,作者:张桐,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部分数据及新闻素材取自: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AYS规划设计事务所、咖门等)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