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国专家团队八年磨一剑 为治疗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提供新方法
2025年01月03日 19:19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3日电 (陈静 顾卓敏)记者3日获悉,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历时8年,经历了技术研发、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全过程,为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他们的研究验证了自体肺基底干细胞移植具有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价值,为肺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增添新证据。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常见的间质性肺病(ILD),被称为肺部的隐秘“杀手”,目前尚无治愈手段,已有的抗纤维化治疗仅能延缓病情进展,疾病确诊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2年-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任涛教授解释,罹患IPF的患者正常肺泡逐渐被纤维性物质所取代,导致肺组织变硬变厚;患者无法正常地吸气和吐气,进而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亡。据悉,一旦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展到中晚期,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肺移植”成为患者延长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

  任涛团队成功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近端至远端气道上皮及其干/祖细胞的衰老特征做全景式描绘。他们突破性借助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为难治性IPF患者成功、快速制备治疗用基底干细胞,并借助气管镜下输注实现细胞移植治疗。受试者接受治疗后,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均得到显著改善。据悉,中国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LANCET(《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电子生物医学》)发表。

  任涛教授团队长期关注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以及成体肺再生技术的转化研究。据任涛教授介绍,研究团队借助终末期IPF患者肺组织标本、干细胞功能研究、精细肺切片技术、单细胞RNA测序和空转组学等,系统诠释了IPF患者的近端至远端不同节段气道上皮细胞的构成以及祖细胞衰老特征,希望找到合适的技术实现气道功能性干/祖细胞筛选、扩增与补充替代,从而让组织干细胞与再生技术治疗IPF实现成功转化。研究证实,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IPF患者均表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肺容积和小气道功能改善尤为明显。

  任涛教授表示,未来几年,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在其他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期待为更多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手段。(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