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外国友人因“三叉神经痛”万里求医,上海专家助其重获健康
2025年01月20日 18:0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20日电(陈静 陈霞琼 肖鑫)三叉神经痛被形容为“天下第一痛”。上海神经外科专家为一名来自欧洲国家的女士先后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PBC)”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记者20日获悉,这位被疼痛折磨十多年的国际友人已摆脱病痛,生活恢复如常。

  据了解,欧女士(化名)虽然只有36岁,但病程已长达十四年之久,且就医之路曲折,在其本国当地医疗机构一直未能明确诊治。2024年8月,欧女士随丈夫从欧洲回上海探亲,在此期间其双侧后上方牙根部及颜面部多处阵发性疼痛明显、发作频繁,无法正常饮食、刷牙及洗脸,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已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于是,她就近前往上海四院就医,首先在该院口腔科就诊排除牙源性疼痛,然后转诊至该院神经内科并行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提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一处细小动脉关系密切,随即至神经外科进一步诊治。经该科副主任医师张海涛仔细询问病史后,了解到欧女士自十多年前开始先出现右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发作,之后逐渐发展至后上方牙根部及耳前也随之疼痛,严重时可累及后下牙、鼻旁、前额、眉弓、太阳穴处,并于7年多之前开始左侧后方上下牙根部及面颊部也时常出现疼痛表现,均呈电击样放射状剧烈疼痛发作,一般可持续约数秒至数分钟,扳机点分别位于右侧面颊部、后上方牙根部、鼻旁和左侧面颊部及后上下方牙根部,吃饭、刷牙、洗脸等刺激时经常诱发,起初曾在欧女士本国当地医院口腔科就诊并先后拔除右侧后上方牙齿2颗、左侧后上方牙齿1颗,后期还进行过局部种牙修补,但疼痛始终未见缓解。

  期间,欧女士曾于该国医院疼痛科反复诊治,并服用过常规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张海涛初步诊断考虑其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性大,嘱其先停用此前一直服用的大剂量加巴喷丁、安乃近等药物,并改为低剂量卡马西平治疗几日观察效果。

  一周后,欧女士再次找到张海涛复诊,表示自从服用过卡马西平治疗后疼痛发作明显缓解,且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但服药后头晕、恶心及行走不稳等副作用明显,欧女士临床症状完全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点,故诊断为“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基本明确。但由于欧女士病程较长,病情逐渐加重,且药物副作用明显,所以建议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与欧女士及其家属充分交流沟通后,最终决定在上海四院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由于欧女士为双侧三叉神经痛,经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应采取分期治疗,结合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提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血管关系密切,应行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根治,左侧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尚不明确,可以考虑行机器人辅助下PBC手术处理。但考虑为避免微血管减压手术带来风险,决定前期采取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左侧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治疗,先最大程度地缓解当前左侧三叉神经痛症状,准备出院后回国,在当地修养一段时间,待身体状态恢复后再择期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

  手术在该科主任张志文指导下,由张海涛主刀、蒋成昊主治医师协助为欧女士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手术,术中在机器人精准定位下于左侧口角旁由机械臂辅助穿刺至卵圆孔预定靶点,全程约30分钟。术后麻醉苏醒,欧女士左侧颜面部多处疼痛即刻消失,仅面颊部、耳前及口唇感觉轻度麻木,术后第一天她可完全恢复正常进食,且精神状态良好,基本回归正常生活,观察两日并复查头颅CT结果无异常,遂顺利出院。

  三个月后,2024年圣诞节前夕,欧女士和丈夫再次联系张海涛副主任医师。该科主任张志文指示全科要整合院内相关科室资源,全力保障欧女士的治疗。在张海涛副主任医师的精心安排下,她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并复查三叉神经核磁扫描。结果显示,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血管的关系依然密切,手术指征明确。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按照之前的分期治疗方案,进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

  去年12月26日,神经外科团队再次为欧女士实施手术。在主任张志文指导下,张海涛副主任医师主刀,徐蛟天主治医师协助,王伟主治医师全程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镜下,手术团队发现血管压迫情况与术前核磁表现完全吻合。他们应用神经内镜仔细探查,确保没有遗漏的血管。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麻醉苏醒后,欧女士右侧面部的疼痛立即完全消失。术后前两天,欧女士间断出现头痛的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恢复正常。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情况正常,全身各方面都恢复良好。术后一周,颜面部没有再次出现疼痛,切口愈合良好,顺利拆线。出院时,欧女士和丈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欧女士属于发病率极低的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上要相对复杂困难,除采取分期手术之外,手术方式选择也尤为重要,在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安全性。”张海涛说,目前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域脱髓鞘病变是最主要发病原因,而该区域细小血管压迫是导致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岩静脉分支最为常见。近年来,神经导航机器人在PBC手术方面应用得到普遍认可。在导航机器人辅助下,可确保穿刺精准、避免盲穿可能导致反复穿刺性损伤和误伤颈内动脉的风险,完美体现“精准、微创”的外科手术理念,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费用低的独到优势,与微血管减压术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与射频热凝术相比,患者术中无需忍受剧烈疼痛、精神压力小,且术后面部麻木症状轻、感觉恢复可逆,非常适合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