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21日电(孙国根 陈静 喻文龙)记者21日获悉,“五床联动”医养结合就医服务新模式荣获第七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近日,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63岁的陈先生在社区参加免费的“大肠癌筛查项目”时,查出大便隐血阳性。签约负责陈先生的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当天约其复查,检查结果还是呈大便隐血阳性。于是家庭医生即刻开启静安北部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静安区市北医院消化内科直接将其收治入院,免去了病人排队、挂号、预约、重复看诊、住院登记等流程。住院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区域高级别”。因陈先生属肠癌早期,不用再追加手术,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平稳,很快出院,再由家庭医生接管。

上海市静安北部医联体牵头单位、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告诉记者,医联体成立七年来,这种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优质、方便、快捷,在静安北部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经常发生,受到 “家门口”居民实实在在的欢迎和好评。
记者21日在走访中了解到,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良好分级诊疗秩序,上海市静安区卫健委积极探索“区域紧密合作医联体静安模式”, 2017年9月,由市北医院牵头,先后组织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雷允上西区药业、上海消防医院和上海盛德护理院等10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静安区北部医联合体,并先后成立了20个专项工作组、建成了10大共享中心,有效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为周边居民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陈俊峰告诉记者,作为静安北部医联体牵头单位和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市北医院把区域医疗中心力所不能及的疑难杂症精准上转至三级医院。经过治疗后,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将再将康复期患者下转至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康复专科医院,实现闭环双向转诊,将常见病、多发病切实留在基层,使患者得到及时、便捷、精准、有效治疗的同时,让患者治疗、随访、健康管理更具有连续性,使患者在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做到闭环管理、一体化服务。
静安北部医联体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创新探索建立紧密合作医联体“8+1” 管理专项组的工作模式(即:党建工作组、医政管理组、护理管理组、院感防保管理组、科研教学管理组、设备管理组、后勤管理组和信息管理组等8个管理专项组和一个综合协调领导组),推进医疗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四个管理一体化”,已建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合作医联体静安样板。
据悉,7年来,静安北部医联体年门诊量达300万,实现内部双向转诊21600多人次,提供影像诊断14.5万多例、远程心电图会诊2万多例、超声诊疗7800例,消毒医疗物品13万多包,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为3.5万多名群众筛查“糖网”和眼底慢性病,内镜中心检查2330多例,慢阻肺筛查14000多人次,专家支援社区工作(包括专家出诊、门诊、会诊和病房查房)3.2万人次,医学讲座186次,科研合作项目23个。呈现出患者在区域内就诊比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双向转诊比例、患者满意度“四提升”的可喜现象。
陈俊峰介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新的一年,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协同,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财政投入、医保、价格、薪酬等政策协同,探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突破;建立养老机构急危重症绿色通道“直通车”,探索建立区域一站式住院预约模式,做好“五床联动+紧密医联体”有效融合;推动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开展,促进医联体内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结果互通互认,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在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其实行优惠待遇等。(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