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1日电(记者 陈静)“设计的镜片对比度、色彩还原度、光能利用度更好,让人看得更清楚,是很多年来,视光学专家不断努力的目标。”中国眼镜协会副理事长齐备表示,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眼镜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正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简称:展览会)上,齐备认为,戴眼镜可以翻译、 眼镜上可以播放电视剧,这些都是赋予眼镜更多的功能、借着眼镜的平台做了原来眼镜不能做的事情 ,并非真正将人工智能与眼镜业结合。在他看来,真正与眼镜业结合后, 人工智能好比雕刻镜片表面的一把金刚刀,可以让戴上眼镜的人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斜视者戴上眼镜斜视得以纠正,可以让镜片变成望远镜、变成显微镜。“以往,这都是无法想象的。而如今,人工智能与眼镜行业结合后,让以前无法想象的眼镜功能得以实现。”齐备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学习,相信未来的眼镜行业还会有更多“奇迹”诞生。
在展览会上,中国企业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5°自由曲面®数字化验配定制系统“面世”,国产智造的最新成果吸引众多关注,标志着中国眼镜产业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全新突破。研发该系统的事专注于头、面部光学防护产品与高端智能AR眼镜协同发展的高科技企业——洪旭德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洪旭德生)。洪旭德生总经理吴晓旭指出,与AI结合,给眼镜企业带来诸多获益。AI成为员工的教授级助手,办公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在研发领域也在部署AI,可以吸纳各种眼睛的数据、处方规律,指出设计中的缺陷,进而提升镜片研发水平。
“在眼镜产业,数字技术把原来主观化的东西变得客观化,进而更准确。”吴晓旭指出,未来配镜师可能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精准眼光、配镜。
事实上,目前眼镜行业奉行的事180多年前的行业标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人类眼睛的分辨率。据悉,验光配镜的流程,在180多年前成形于德国。最初,每隔50度设一阶跨度,后来精细到每25度划分一阶,沿用至今。齐备说:“这套标准用了快200年,成了默认的行规。可相比人精密的视觉,25度分阶跨度还是太大。 ”
作为眼镜研发领域专家,吴晓旭指出,要有自信,要去拥抱新技术,转变理念,舍得在技术改造方面投入。他希望更多企业加入,与更多优秀企业联名生产。据悉,自由曲面技术不仅造福人的视觉,还可以用在相机、摄像机上。

据悉,吴晓旭和攻关团队为了升级材料、优化工艺,与搞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合作;为了优化算法,找来专业领域光机研究机构指导;为了迭代验配设备,国内多家一线眼科医院参与……
据透露,自由曲面技术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知名眼科医疗中心落地,在屈光手术中得以运用。目前,自由曲面技术已经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在“出海”方面,吴晓旭说,眼镜是个性化定制产品,目前主要以技术输出方式造福东南亚地区国家民众。(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