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5日电(记者 陈静)白塞病性葡萄膜炎(BU)是白塞病(BD)最常见的致盲性眼部并发症,约60-80%的白塞病患者会出现眼部受累。
记者5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苏文如主任医师团队在《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章。这项研究通过整合临床样本分析、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模型,首次揭示了NETs与Th17细胞间形成的“NETs-CD44-IL-17A正反馈环路”在BU进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靶向该环路的关键节点(如CD44)可有效阻断炎症级联反应,为BU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作为连接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的关键介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NETs在葡萄膜炎中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其在BU中的具体作用模式亟待阐明。
在中性粒细胞mRNA层面,qPCR分析表明,BU患者中性粒细胞中NETs相关基因PADI4及MPO的相对表达量较HC组分别上调3.05倍与3.42倍。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其NETs生成能力增强,从多维度证实了BU患者中性粒细胞的NETs生成亢进现象。
研究结果表明,BU患者中性粒细胞(尤其是NEU_C3_S100A12亚群)NETs生成能力增强,且该亚群在BU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据悉,本研究的核心发现在于揭示了NETs与Th17细胞间形成的病理正反馈环路,这一环路为解释BU患者中广泛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NETs异常累积提供了机制基础。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1)分子机制深化:解析CD44下游信号网络(如Hippo-YAP通路)如何调控Th17代谢重编程;(2)临床转化探索:开发CD44特异性纳米药物或CAR-T细胞疗法,增强眼内靶向性;(3)生物标志物挖掘:评估血清CD44剪切变异体(如CD44v3)作为BU活动度标志物的可行性。这些探索将推动BU治疗从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向基于病理环路的精准干预转变。(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