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51岁的卫阿姨(化名)和53岁的叶阿姨(化名)分别因口腔灼烧、肿胀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均未查出器质性病变,甚至被质疑为“心理问题”。记者18日采访获悉,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病症实际源于三叉神经异常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李世亭教授当日告诉记者,这种在别人眼中的“无病呻吟”,是一种痛苦的疾病——“感觉功能障碍”。李世亭教授团队应用一项创新技术——通过电生理监测引导的三叉神经精准梳理术,为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新希望。据悉,这项创新技术填补了感觉功能障碍类疾病外科治疗的空白。
叶阿姨的病症始于拔智齿,其后3年一直被口腔灼烧感困扰;卫阿姨则因右侧口腔异常肿胀、发紧,连进食都困难。李世亭教授介绍,三叉神经是控制面部感觉的重要神经,而感觉功能障碍往往与它的异常活动有关。李世亭教授强调,患者的痛苦真实存在;而传统检查手段难以定位病因,保守治疗收效甚微。
通过电生理监测引导的三叉神经精准梳理术是指电生理监测引导的高选择性神经梳理术。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精准定位异常神经分支,通过微创操作调节神经功能。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如同“导航仪”,帮助医生避开正常神经,仅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极大提升手术安全性。据了解,目前,李世亭教授团队已将该技术应用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治疗,未来将惠及更多感觉功能障碍患者。
术后第一天,两位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叶阿姨激动表示:“口腔里的灼烧感消失了,终于能正常吃饭了!”卫阿姨也欣喜道:“肿胀和发紧感没了,吃饭不再漏了。”困扰她们多年的“心病”随之烟消云散。
在采访中,李世亭教授呼吁,民众若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面部或口腔感觉异常,应及时至神经外科专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