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0日电(汤彦俊)4月12日是全国爱鼻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治鼻病——科技赋能鼻腔健康,顺畅呼吸轻嗅百香”,强调科学防治鼻病的重要性。在全国爱鼻日来临之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组长、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眼耳鼻喉科中心主任朱冬冬教授,同大家分享鼻健康管理及科学防治鼻病相关话题。
守护鼻部健康,提升公众健康认知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这一常见却极易被大众忽视的慢性鼻病,正悄然影响着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朱冬冬介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常常陷入鼻塞、头痛、流脓鼻涕以及嗅觉减退等症状的困扰之中。鼻塞如同给鼻腔戴上了一个无形的“塞子”,让患者呼吸变得艰难,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鼻塞症状可能会加重,导致患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更为严重的是,该疾病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扰,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长期忍受着鼻塞、反复流涕等症状,却未能及时就医。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误以为自己患的只是普通鼻炎或者普通感冒,从而延误了病情。从专业角度来看,公众对鼻病确实存在不少误解。朱冬冬指出,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气道感染,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会随着身体的恢复而明显改善。但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则不同,它们的持续时间较长。过敏性鼻炎可能在过敏季或常年发作,患者会频繁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症状。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症状更为严重,鼻塞可能呈持续性、渐进性发展,双侧鼻腔都会受到影响。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头痛、影响睡眠工作、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会逐渐加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那么,究竟该如何提升公众对鼻病的健康认识呢?朱冬冬表示,鼻炎种类繁多,公众首先要分清类型。对于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多数情况下,患者通过充分休息、多饮水、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方式就能治愈,无需鼻科医生的专门干预。而对于过敏性鼻炎,向公众普及疾病机制至关重要。让患者了解过敏原是引发过敏性鼻炎的关键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同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环境控制等方法也能有效缓解症状。例如,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脱敏治疗,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减少过敏原的接触。而像慢性鼻窦炎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则需要医生的专业帮助。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朱冬冬强调,提高公众对鼻病的认知至关重要。鼻部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时刻关注鼻部健康,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只有科学防治鼻病,才能守护好我们的鼻腔健康,让我们能够自由畅快地呼吸,享受美好的生活。
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疾病标准化诊疗
鼻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应对鼻科疾病带来的挑战,推动鼻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创新,2023年11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完成组建。
朱冬冬介绍,此次鼻科学组的组建在老一辈鼻科专家的悉心支持与指导下完成。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新一代学术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团队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力军,为鼻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回顾中国鼻科学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砥砺奋进的奋斗史。过去,受限于科技水平和医疗资源,鼻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国家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鼻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在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个领域,中国的鼻科学研究在临床和临床基础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最初的跟随国际水平,到如今的并跑,甚至在部分研究领域实现领跑,这是中国鼻科学者不懈努力的成果。
谈及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方式,朱冬冬指出,以往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复发率居高不下,一年复发率可达30%-40%,五年复发率更是高达80%左右,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然而,科技的进步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在鼻科慢性炎症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为攻克这一顽疾提供了新途径。多种生物制剂在我国开展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中国鼻科学者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为临床循证医学贡献更多力量。
在人才培养、临床诊疗优化、患者感管理及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朱冬冬表示,将秉承学会一贯的学术任务,加强和促进学术交流,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规范鼻科疾病的临床诊疗行为。此外,还将着力推动鼻科相关疾病在临床和临床基础方面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让先进科研成果早日惠及广大患者。
推动生物治疗与科学防治,共筑鼻健康未来
鼻腔黏膜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防御系统由上皮屏障、黏膜下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组成,共同抵御外界病菌。不过,一旦这些防线“失守”,鼻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朱冬冬介绍,传统的激素治疗就像是“地毯式轰炸”,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消灭炎症的同时,也可能“误伤到”正常组织,无法精准地解决问题。而生物治疗则像是精确制导的导弹,能够精准识别并阻断炎症信号,与传统激素治疗相比,优势十分显著——这背后的奥秘,就藏在不同的靶点之中。
“鼻腔的上皮屏障如同‘第一道城墙’。”朱冬冬介绍,研究发现,二型炎症、非二型炎症或混合性炎症的信号常从上皮细胞释放,如TSLP、白介素33、白介素25等细胞因子。辅助性二型细胞(TH2细胞)释放的白介5、白介4等,更倾向于引发二型炎症,即嗜酸细胞浸润类炎症。科学家依据这些不同机理,设计出针对不同炎症类型的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剂直接作用于靶点,进而调节鼻粘膜和粘膜下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朱冬冬表示,“鼻腔慢性炎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与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鼻腔解剖结构和微环境等都有关系。生物治疗可以从全身免疫状态精准抑制鼻黏膜炎症,手术则能改善鼻腔微环境,二者联合起来,能为患者带来更微创、更精准的治疗效果,还能在疾病全程管理中节省费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生物制剂的不断上市,再加上医保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鼻炎患者有机会从中受益。希望大家都能重视鼻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就医,借助现代医学的力量,重新享受自由呼吸的美好。”(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汤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