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6日电 (陈静 洪维)正值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一系列健康科普集市活动15日起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举行。

华东健康说·你身边的健康科普集市暨肿瘤综合防治多学科专家科普活动启动。(陈静摄)
在华东健康说·你身边的健康科普集市暨肿瘤综合防治多学科专家科普活动现场,来自普外科、胸外科、肿瘤科、泌尿外科、放疗科、消化内镜室、病理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营养科等科室的专家们陆续为民众科普肿瘤防治知识,倡导民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筛查,促进早诊早治。专家们还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指出,医院关注如何将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鼓励民众将防癌抗癌的科普知识融入家庭生活中。
“作为医生,我们希望民众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到医院来看病,接受检查。”华东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韦烨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常见的胃肠疾病为例,很多人觉得有点不舒服不需要到医院看病,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其实,疾病早期被发现并接受治疗对患者大有好处。这位专家表示,因为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一些年轻人会出现胃肠道疾病。40岁到60岁左右是胃肠道疾病高发年龄。他分享了一些临床病例并直言,一些后来被诊断罹患结直肠癌的患者之前一直大便带血,自以为是痔疮发作,并不在意,结果导致延误治疗。

关于肿瘤治疗,韦烨以结直肠癌治疗为例解释,结直肠癌的治疗涉及多个科室,多学科专家共同诊断,可以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并获得全程综合管理。比如:发生肝转移的结直肠癌以往被认为是不可治疗的疾病,但是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后,患者仍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专家们以“一站式”科普集市的新颖模式,在开展科普的同时,为病患进行多学科会诊。前来咨询的民众络绎不绝,集市的每个“摊位”前都人气满满。患者们纷纷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向平时仰慕的大专家们多多请教,让心中的疑问得以解答。
患者张先生夫妻在胃肠外科专家处咨询后续诊疗方案。张先生的爱人周女士说,医生把张先生拉进微信群,在日常疾病管理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向医生询问,并会得到详细的回答。这让他们十分安心。

华东医院胸外科主任沈晓咏特别强调早筛早诊。(洪维摄)
在接受采访时,华东医院胸外科主任沈晓咏特别强调早筛早诊。他以肺癌为例解释,提升5年生存率,早筛早治十分重要,比如,一些特别小的早期肺部肿瘤,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治愈率会越高。他同时澄清了一些误区,比如一些民众谈结节色变、谈毛玻璃结节色变,民众把良性的结节和毛玻璃结节与恶性肿瘤画了等号,形成恐慌的心态。“这大可不必。很多结节患者并不需要手术治疗。”沈晓咏表示,还有民众认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肺癌是无法治疗的。其实,并非如此。随着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等不断问世,未来肺癌会成为一种慢病。目前,晚期肺癌患者存活超过10年者大有人在。
华东医院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洪维告诉记者,近年来,医院通过整合科普资源,举办多个主题的“华东健康说·科普集市”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形式,提供“一站式”多学科医疗服务,通过“菜单定制化”精准科普等为民众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后续,“华东健康说·科普集市”活动还将走进街区、走进职场、走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科普体验活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