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3日电 (记者 陈静)AI时代,如何让“三甲”(三级甲等)医院诊疗逻辑与AI技术结合,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诊疗体验、进行更有效的疾病管理,是医疗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探索的课题。
记者22日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简称:仁济医院)了解到,该院与相关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探索以临床患者诊疗数据为基础,围绕医疗多模态数据集、专科大模型、专科智能体进行深度共建,率先打造泌尿专科智能体。
据介绍,这是一个用疾病结构化数据训练、在真实医疗场景运行的专科智能体,在开发过程中,仁济医院泌尿科医生团队全程参与算法设计,注入诊疗思维链,可支持多种复杂场景的医疗任务。

“在对数据集、大模型、智能体系统性的开发过程中,医生深度参与并引入了人类医生的诊疗思考逻辑,企业软件工程师、医学标注员共同建设对医疗文献、结构化诊疗数据的可控生成算法,才能让这一专科智能体达到临床可用的程度。”仁济医院副院长、泌尿科学科带头人薛蔚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医疗领域,精准的知识的训练比规模化数据投喂更重要,除了教给AI医学文献和指南,关键还在让AI学会医生的逻辑和思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顶尖医生与技术应该成为搭档。
据悉,这一专科智能体涵盖约98%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类别,具有诊前咨询、多轮问诊、多报告解读、肿瘤分期、量表自测等诸多功能。该专科智能体自上线以来至今8个月提供问答服务60万次。仁济医院泌尿科及开发团队在采集到的超过50万份的数据中,筛选并转化出超过18万份的被定义或转写为正确的推理数据集。双方系统梳理了涵盖97.6%的泌尿系统疾病谱的标准化病例库,20多名泌尿科医生撰写场景疾病知识图谱,创新性地将诊疗逻辑与AI技术结合。
“在智能体的开发过程中,泌尿科医生不仅是数据提供者,还直接参与模型的开发和训练。”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潘家骅当天告诉记者,这次泌尿科医生参与智能体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了医生角色上的转变,将日常诊疗中产生的病历、决策链转化为医学数字资产,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转变为“知识图谱”和“决策树”,通过持续的数据训练和反复的算法验证引导AI成长。
据了解,医院、互联网企业正与相关出版社合作建设人工智能数据库,进一步丰富专业语料库、持续提升医疗智能体的医学逻辑能力。同时,各方将围绕泌尿专科大模型开发更多应用,并探索将AI能力投射到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