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30日电(范宇斌)“要么过度保护,要么放任自流;今天向左严控,明天向右妥协——这是当代家长最真实的挣扎。”近日,上海七宝“童心圆”协“童”成长主题课程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心谷党群服务中心举办。
课程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作《家庭教育的“度”到底该如何把握?》的主题讲座,解析家庭教育核心矛盾,为焦虑中的父母提供可落地的平衡之道。
“无条件爱”是接纳生命本身价值,能充分赋予孩子存在的价值感,避免自卑;而“宠爱”则易导致孩子固着在“自我中心”阶段,难以发展责任感与共情能力,可能形成自私、缺乏责任感等人格缺陷。陈默指出,真正的爱需在接纳与合理引导间找到平衡。

“奶奶忙了一整天,咱们给奶奶送杯水吧?”“外面雨下得那么大,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呢?”“妈妈今天工作累坏了,换爸爸抱抱你好不好?”当下,教育常单向强调孩子“接受爱”,却忽视培养“付出爱”的意识,这导致孩子缺乏“心里有别人”的基本共情。
陈默表示,家庭教育中过度聚焦孩子如“放大镜灼蚁”,应引导孩子看见并回应家人的需求,建立双向流动的情感联结。
“这次考试没考好……”“我没选上班干部……”当孩子面对外界攻击或挫折,家长需成为强有力的支持者,传递“有靠山”的安全感,帮助孩子转化挫折。其中,关键在于“托举而不代劳”,在合适范围内鼓励孩子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陈默表示,家务劳动是淬炼品质的黄金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增强反应速度、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并建立成就感和责任感。
“我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合理规划时间。”陈默表示,家长过度严谨地安排时间,会引发孩子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养成自主规划能力。家庭教育的智慧在于逐步“放权”,引导孩子在框架内学习规划,成为时间“主人”。
活动现场,陈默以幽默犀利的语言和紧贴生活的案例,引发家长阵阵共鸣与频频点头,互动环节提问踊跃。
例如,针对孩子赖床,陈默建议避免说教,可与孩子约定分享“上学/上班趣事”的小比赛,激发兴趣和目标感。针对二胎家庭,陈默建议培养大孩责任心,关键是将适当的二孩照顾任务托付给大孩,增进手足感情。当孩子间发生矛盾,家长应及时抽身,鼓励他们自行解决。
从“分离焦虑”到“AI时代生涯规划”,从“升学衔接”到“心灵养育”,据悉,七宝“童心圆”项目为万千家庭铺就“轻负高质”教育的破局之路。
2023年3月,闵行区七宝镇推出“童心圆”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通过“十大品牌项目+数字化平台”双轮驱动,整合51所学校、31家社会场馆、57个社区指导站资源,构建全域教育生态网。
2025年,课程全面升级,直击教育痛点,以科学策略赋能家庭教育转型。截至今年6月,已成功举办5场主题讲座,覆盖200余组家庭,线上线下辐射超5万人次。

例如,化解升学焦虑。闵行区航华第二幼儿园园长余菁推出《入园焦虑分级自测表》,以“一日生活模拟”“情绪绘本共读”等方式建立安全感,家园协同化解分离焦虑。

闵行区航华第二小学校长李兴幼小衔接重视“心理过渡”,通过故事和拼图提高专注力,培养自理和学习习惯;倾听孩子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用“正向激励”取代“包办”,帮助孩子适应新阶段。

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校长徐峰提出“三变策略”——变刷题为思维训练、变陪学为自主管理、变命令为平等对话,助力孩子建立终身学习能力。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姚爱芳直指“哭穷教育摧毁安全感”,倡导“延迟满足”与“正向沟通”,主张“在支持性环境中培养孩子独立应对挑战”。

如何应对新高考与AI时代的双重挑战?教育学者、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强调“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认知-决策-执行-适应”四力模型,贯穿学业、职业与人生发展,培养“有主体性的个体”,实现个性化成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黎聚焦0-6岁儿童心灵成长,提出不同阶段养育重点。她建议家长采用“停-想-需-说”情绪管理法和“三明治批评法”,帮助孩子表达情感,保护儿童的自主性。
接下来,七宝“童心圆”项目将持续深化并推出亲子共读、行为引导、网络素养等家庭教育议题,加强社区互动,提升社区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实现科学育儿的“最后一公里”突破,促进家校社三维共振,让焦虑有解、成长有光,为每个孩子铺就适应未来的成长轨迹。 (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