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4日电(记者陈静)记者4日获悉,《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在上海正式发布。
本次修订主要基于妇科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新循证证据的涌现以及临床需求的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及时、精准的指导。这部汇聚着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智慧的权威指南正式发布,将为该领域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推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向更高水平发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殷爱军博士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既可用于晚期转移/复发患者经治失败的后线治疗,亦可用于其一线治疗以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联合治疗。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妇科肿瘤疗效有限,其与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PARP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孔北华教授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在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广泛应用。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分别于2021年发布首版指南、2023年完成首次修订,两版指南的发布对临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自2023版指南发布以来,国内外多项ICI相关临床研究数据陆续披露,真实世界应用经验亦不断丰富。为进一步优化临床实践指导,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正式启动2025版指南修订工作。孔北华教授强调,新版《指南》着重强化了对国产药物临床证据的系统性评估,依据研究证据等级与专家共识度,明确了不同层级的推荐强度,确保临床应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马丁教授指出,新版《指南》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研究证据等级构建推荐体系,旨在为妇科肿瘤医师提供科学、规范的药物应用指导,最终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指南》将在多个杂志以及多个媒体网络上线公布,并将纳入即将出版的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下卷)》。该下卷计划于2025年9月20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大会上正式发行。系列指南的发布,将进一步推进妇科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工作,使临床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将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当前最佳的医学诊疗处理,获得最佳疗效,这也是妇科肿瘤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