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4日电(记者 陈静)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颅内肿瘤,脑胶质瘤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作为恶性程度最高的4级脑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GBM)占全部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45.2%。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马文斌教授对记者表示,现有治疗手段在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这类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仍存在一定局限,并且当患者病情复发时,临床可用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因此,亟待创新方案,与现有手段形成“组合拳”,共同为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改善预后。

“GBM也被称为‘颅内癌王’。”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临床专家的马文斌教授介绍,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生长特性导致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近乎100%,而血脑屏障的生理阻隔更使传统化疗药物难以有效抵达肿瘤部位,致使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这一数据在近二十年里几乎未获显著突破。
据悉,随着2020年国内首款进口肿瘤电场治疗获批上市,胶质母细胞瘤治疗迎来近十五年来的突破。这种基于中频电场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创新疗法,通过物理原理杀伤肿瘤细胞,突破了传统化疗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局限,且几乎无骨髓抑制、脱发等系统性副作用。随着新标准治疗方案“手术+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的出现,实现了“疗效提升”与“生活质量保障”的突破。
“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史上,五年生存率曾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作为从事神经肿瘤临床工作几十年的医生,我在过去五年见证了肿瘤电场治疗所带来的一次次‘生存突破’。”马文斌教授指出,“GBM过去中位总生存期仅一年半,但现在临床上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跨越‘五年生存期’门槛。他们中有人重返职场、有人迎来新生命,这些五年来积累的真实案例和临床数据,表明了创新治疗方案能给患者带来的长期获益,让临床和患者对‘长生存’治疗目标充满信心。”

记者了解到,“每一秒都值得守护——2025世界胶质母细胞瘤关注日医患分享会”发布了《2025中国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纪实影集》与患者纪录片。该纪录片以12位患者的真实生存历程,展现了肿瘤电场治疗五年护航,助力患者迈向长生存的新里程,见证中国脑胶质瘤治疗从“延长生命”到“品质生存”的跨越。
除了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延长生命以外,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来自媒体的视频摄影记者钟锐钧历时四年,跨越10余座城市,跟拍记录了12组患者家庭实现心愿、勇敢生活的珍贵瞬间,累积影像照片超1000张。纪录片中呈现的4位患者代表,术后最长生存者已迎来新生第2060天。
“当翻看影集和观看纪录片时,我深刻感受到医学创新赋予生命的无限张力。”马文斌教授点评道,“这些视觉化呈现让更多患者看见希望:即使面对胶质母细胞瘤,也能重拾生活主动权。这种精神力量往往比临床治疗更能支撑患者长期抗癌。”

“每一秒都值得守护——2025世界胶质母细胞瘤关注日医患分享会”的活动支持方,再鼎医药高级副总裁,政府事务、市场准入及商业渠道管理部负责人潘璐表示:“作为一家全球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再鼎医药陪伴脑胶质瘤患者走过五年历程。五年来,在专家与公益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肿瘤电场治疗让越来越多的患者重建对生活的信心。随着更多的患者实现‘五年’长生存这一重要里程碑,再鼎更加坚定了‘聚焦未被满足治疗需求’的责任与初心。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使命,携手社会各界,通过创新疗法与人文关怀,持续为中国脑胶质瘤患者带来福祉与希望。”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