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3日电 (记者 王笈)2月28日至3月2日,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之一——“爱我中华”舞剧《白蛇》蜕变重生,以修改提高版在上海大剧院全新亮相,掀起东方舞台美学风暴。古代传说与现代困境的投射、芭蕾与古典舞的碰撞、西洋乐器与民乐的对话,让舞剧《白蛇》呈现出融通古今中外的摩登气质。

“水月”“巳意”轮番登台
舞剧《白蛇》共分“梦蛇”“化蛇”两幕,既包含经典“白蛇”故事的部分情节元素,又突破传统古代神话的桎梏、重新架构。分幕场次以惊蛰、谷雨、芒种、端午、中秋、霜降等节气和佳节命名,串起故事情节;游湖借伞、断桥相会、端午惊变、诓许入寺、水漫金山等传统白蛇故事的经典桥段都在剧中出现;“当代”妻子、丈夫、心理医生,对应着“古代”白素贞、许仙、法海,小青则穿梭于古今场景之间,两个时空的角色互为呼应、虚实对照。
演员方面,本轮修改提高版舞剧《白蛇》拥有两组卡司阵容——“水月”与“巳意”。首演场(28日)由“水月”组率先登场,辽宁芭蕾舞团首席敖定雯将剧中“妻子”的挣扎与“白素贞”的爆发演绎得入木三分;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谭一梅的“小青”一如既往灵动非凡,水袖翻飞间尽显天真勇敢;宋雨饰演的“法海/心理医生”以古典舞的刚劲身韵,化身秩序符号的具象表达;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首席张晋浩是“水月”组新人,饰演志得意满的现代“丈夫”和怯懦的古代“许仙”。
3月1日的场次由全新卡司“巳意”组登台,美国辛辛那提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刘思睿、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孙佳勇搭档出演“白素贞/妻子”与“许仙/丈夫”;曾在《舞蹈风暴》中走进观众视野的古典舞伉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念慈和苏海陆,以圆融流畅的身法和张力十足的对手戏,为该剧添加了惊喜看点。

多元舞种“丝滑”融合
与舞剧《白蛇》1.0版本相比,2.0修改提高版着力于下半场的“优化”。导演周可针对首轮演出中观众对于下半场叙事主体视角转变及故事走向的疑惑,进行了精心调整,保持女性视角的连贯性,并进一步强化了白素贞与小青作为妻子内心的两个自我、“一体两面”的对立与融合,使故事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另一大变化在于舞蹈,青年编舞家王培先加盟此轮创排,以其独特的细腻风格加持舞蹈语言的叙事转码,引领编舞团队重塑肢体语言。现代舞元素的注入,使得舞种碰撞超越了简单的形式叠加,构建了“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自由”的隐喻体系,群舞阵型成为主角心理的具象外化,芭蕾与古典舞的交融更臻化境。
音乐、舞美、服装也同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许忠继续担纲整部舞剧的音乐创作,以“节气”为灵感,为音乐注入大自然的节律。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残奥会闭幕式灯光设计萧丽河、多媒体艺术家丰江舟组成舞美“梦之队”,以“大钟”“方圆”等极具象征意味的视觉符号呈现空间变换和角色内心。服装造型设计大可致力于给舞台服装以高定秀场的高级质感,例如手染60多种深浅交织的绿色,赋予小青梦幻的灵动感。
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之一,舞剧《白蛇》承载了上海大剧院在“创作者”主体身份的探索,以心理剧的思路重构传统故事,以虚实相生的场景构筑当代生活与古老传说的呼应,以中西舞蹈语汇交融东方舞剧的另一种可能。据悉,最新版舞剧《白蛇》计划于7月登陆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的舞台作海外的首次亮相。(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