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5日电(缪璐 张晨)在高度同质化的航空市场,安全是基石,而服务品质正成为旅客选择、品牌塑造与赢得未来的核心密码。在民营航空公司前列的队伍中,机长孙拯强不仅以精湛技术驾驭银鹰,更以其对服务品质的深刻洞察与主动实践,成为驱动公司服务升级、锻造优质品牌不可或缺的引擎。
清晨五点,孙拯强已出现在飞行准备室。他仔细核对气象图、航路通告,与副驾驶进行协同简令时,特别强调:“今天有六位老年旅客和一位轮椅乘客,下降前20分钟提醒乘务组提前协助洗手间使用。”这不是简单的流程复述,而是他多年飞行养成的服务自觉。
“驾驶舱门不是隔离服务的墙。”孙拯强说。他深知,一次完美的飞行体验,是精密协作的结果。他习惯在巡航平稳后,通过内话系统与乘务长深度沟通,分享对旅客构成的观察和潜在需求预判——这些洞察往往来自他落地后刻意留在客舱观察旅客下机的习惯。
去年盛夏一次航班上,强烈的晴空颠簸突如其来。飞机剧烈摇晃,客舱内惊叫声四起。孙拯强迅速调整高度,沉稳的指令通过广播传递:“各位旅客,我们正在穿越不稳定气流,请您务必系好安全带,乘务员请立即就座。”当飞机最终平稳,他第一时间联系乘务长:“请统计是否有旅客受伤或不适,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需要医疗协助立即告诉我。”确认无大碍后,他又补充:“广播致歉时,语气要更柔和些,重点传递‘我们始终与您同在’的安心感。”
这种将技术安全与人文关怀无缝衔接的能力,源于孙拯强对“服务”二字的独特理解。“安全把旅客送达是基础分,让他们在旅途中感受到尊重、关怀甚至愉悦,才是航空公司赢得人心的关键。”
孙拯强的贡献远不止于万米高空的操作舱内。他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本磨破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数百条服务观察与改进建议:从特殊旅客交接流程的断点,到延误时餐食配送的时效,甚至客舱广播措辞的细微优化。
“飞行员是服务闭环的重要见证者,却常被排除在服务体系建设之外。”公司服务总监坦言,“孙机长是打破这堵墙的人。”他主动加入公司服务品质委员会,成为唯一来自飞行系统的常任代表。
他推动的最重要变革是“空地服务一体化”响应机制。过去,飞行、乘务、地服各自为战,信息传递滞后。孙拯强凭借其跨岗位信誉,牵头建立实时信息共享平台。一次航班因前序延误导致中转时间紧张,孙拯强在降落前40分钟就将中转旅客信息及行李牌号同步至地面。当舱门开启时,地服人员已举牌等候,最终26名旅客全部无缝衔接。该机制运行一年后,中转错失率下降73%。
“他像一位精准的‘服务翻译官’。”资深乘务长评价,“能把驾驶舱的专业决策转化为客舱的服务语言,又能把旅客的‘痛点’翻译成各部门可执行的改进方案。”孙拯强主导的“特殊旅客关爱指南”已成为全员必修课,其中“无声服务”理念(通过观察手势预判需求,减少对休息旅客打扰)广获好评。
在竞争白热化的航空市场,这家曾名不见经传的民营航司近年异军突起。其服务口碑以“细腻可靠”著称,旅客满意度指数连续三年攀升,跃居行业前茅。多位民航业观察人士指出,其差异化竞争力正源于将“全员服务”理念贯彻至骨髓——而孙拯强正是这一文化的灵魂人物。

“他证明了飞行员的服务角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品牌塑造的战略支点。”民航发展研究所专家分析,“当一位机长愿意俯身关注客舱毛毯是否够暖,传递的是整个企业对服务敬畏的温度。这种示范效应远胜千万广告。”
这种温度正转化为品牌价值。数据显示,该航司的旅客复购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23%,且在航线票价略高于竞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 90% 以上的平均客座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品牌美誉度已形成 “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列为商务出行指定航司,不少家长专门为带孩子出行选择它,甚至有旅客为体验其服务,特意调整行程选择中转航班。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航空业,这家航司用 “全员服务” 的底色证明:当服务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员工的行为自觉;当温度不再依赖标准化流程,而是源于对人的真诚关注,便能在红海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以孙拯强为代表的管理者,用对服务本质的深刻理解,为企业注入了难以复制的文化基因。
面对赞誉,孙拯强在驾驶舱里依然平静如常。他的电子飞行包中,除了航图手册,还有个名为“服务触点地图”的加密文件,详细标注从值机到行李提取的189个旅客接触点及其优化空间。“真正的服务创新在细节深处。”他指着其中一条备注解释:近期研究显示老年旅客登机后普遍口渴却羞于按铃,他正与客舱部测试“首轮饮品暗语服务”——乘务员通过观察嘴唇干燥度主动询问,避免老人尴尬。
万米高空之下,这位蓝天工匠的“服务经”仍在续写。当行业竞逐从规模转向品质,孙拯强用行动证明:最硬的翅膀不仅是钢铁之翼,更是以人为尺、永不停歇的服务匠心。在这家民营航企的崛起故事里,一位飞行员用超越岗位的担当,让每一次起飞成为品质的承诺,每一次降落成为品牌的抵达。
在航空业这个高度标准化的领域,孙拯强的价值在于他突破了“技术理性”的边界。当同行仍在争论飞行员是否该参与客舱服务时,他已用五年时间构建起一套“空地服务协同方法论”。他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品牌高度,始于对“人”的深度理解与敬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