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6日电 题:“80后”头雁领航:浦东万亩瓜田写下“共富”答卷
中新网记者 李佳佳
夏末秋初,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的连片大棚下暑热未散。清晨时分,41岁的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雄就已站在田间地头,望着进入采收季尾声的8424瓜田,脑中土地轮作的所有细节过了一遍又一遍。
应雄来自于浙江台州黄岩区,那里有着“追着太阳种西瓜”的传统。“黄岩在全国各地散落着4万多户农户,都以西瓜种植为生,每年的经济收入能达到60多亿元”,他说。
应雄的父亲1983年便来到上海从事西瓜种植,但传统的露天种植、依赖瓜贩收购的模式,却让农户的收入微薄且被动,“盛夏中午,外头的温度都到了40度,瓜贩开口就要500斤,老乡们就得顶着烈日去采摘。”这种劳作的艰辛深深地刺痛了他。应雄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农业种植户如同一盘散沙,唯有抱团方能提升议价能力,抵御市场风险。
这样的想法最终促成他辞去铁路局“铁饭碗”,抱回田间“泥饭碗”。越亚合作社的“当家花旦”当属8424西瓜,南汇8424虽说名声在外却对土壤极为“挑剔”,重茬种植极易引发病虫害。应雄与社员们深谙“地力常新壮”之理,他们采用严格的“五年轮作法”,即种一年西瓜后,土地轮作五年水稻,以“水淹法”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然修复地力。
同时,他们还创新时序,编织“甜蜜日历”,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种植甜瓜,来年的3月到9月种植西瓜,如此这番巧妙轮作,使土地的利用率陡增30%以上,让“一岁可再获”的古人理想成为现实。这样的创新也让合作社在2010年成为上海首家西甜瓜工厂化育苗基地。
最让应雄自豪的还是“一蔓多茬”技术创新。传统种植一株瓜藤只结一批果,他们通过精妙藤蔓修剪,促使一株瓜藤分三批结果。亩产从1万斤跃升至1.6万斤,还能保障头茬瓜的顶尖品质。
在越亚合作社的瓜田里,滴灌系统精准灌溉,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控温湿度,蜜蜂替代人工授粉。每一颗8424西瓜都有“生命档案”,从种苗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应雄说:“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种植者挣得安心。”
上海浦东新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李朝平曾这样评价他:“应雄这样的‘头雁’,与传统农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带动能力和系统思维。他不仅自己种好瓜,更通过标准化体系带动3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
这样的使命感也让应雄不认同“农二代”的提法,“如果要说种地,那祖辈们都是农民,已经不知繁衍到第几代了。”他更愿意被人称为“新农人”,因为与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相比,如今的“新农人”绝非“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简单重复者,需得是全能型选手:既要精通“土”技术,更要驾驭“云”营销,贯通整条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得知,越亚合作社不仅推动组建产业联合体,整合水稻、蔬菜、水果等合作社,共享专家智库与销售网络。还为资金困难的农户垫资,提供统一种苗和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收购产品。农户亩均收入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夫妻两人年收入可达15万元至20万元。
如今,越亚合作社在上海浦东拥有1.3万亩土地,年产900多万株种苗,产品涵盖30多个品种,实现11个月不间断供应。线上销售占比超过35%,合作渠道从批发市场扩展到企业团购、社区团购等多维网络。
作为中国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学员,应雄对农业现代化有着深刻理解:“父辈带农户是‘一起干’,现在我们要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乃至农业企业协同升级。”就像李朝平所言:“‘头雁项目’就是要培养这种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既有情怀又有格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带着农户干’到‘教会农户怎么干’的升级,这才是新时代农业带头人的核心价值。”
在应雄的蓝图中,产业链纵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西瓜皮加工为酱菜、自动化分拣提效、线上渠道精耕……在这位“80后”新农人的田埂上,古老的土地正与现代智慧交融。“头雁的价值不在于自己飞得多高,而在于带领整个雁群找到正确的方向。”李朝平说,当更多“应雄”躬身乡野,中国农业的翅膀必将更强健地托起乡村振兴的曙光。(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