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0日电(缪璐 朱伟)在瞬息万变的全球金融市场中,信息洪流与不确定性交织,投资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从传统的基本面分析到算法驱动的量化交易,从区域性经济波动到全球性风险联动,金融行业的核心从未改变: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风险中发现价值。而这一切,离不开一群深谙市场规律、兼具理性与洞察力的金融分析师——他们如同航海中的舵手,在资本的浪潮中指引方向。
张婷婷正是其中一位值得瞩目的资深专家。拥有超过10年金融投资分析经验,她亲历了多次市场周期轮回,主导过多个重大投资项目的研判与决策。近日,她探讨金融行业的现状、痛点与未来破局之路。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分析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婷婷:您好。金融分析师的角色正在从“数据解读者”向“价值重构者”演变。过去,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基于财报、行业数据和宏观政策给出投资建议。但今天,信息爆炸与算法工具的普及使得单纯的数据处理价值下降。真正的核心能力在于穿透数据噪音,理解产业本质。例如,在分析新能源赛道时,不仅要看产能、毛利率,还要理解技术路线的迭代风险、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影响,甚至公众ESG偏好带来的长期估值逻辑变化。分析师必须成为“半专家型”人才,既懂金融,又懂产业。
记者: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是什么?
张婷婷:痛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信息过载与认知滞后。市场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但人的处理能力有限。许多机构依赖传统分析框架,对新兴变量(比如气候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反应不足。二是短期主义与长期价值的矛盾。资金考核周期缩短,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例如,某些优质科技企业需要5—10年研发孵化,但市场可能因为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而过度抛售。三是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AI和量化模型提高了效率,但也导致策略同质化。当多数人使用相似的模型时,市场反而更容易出现极端波动。
记者:针对这些痛点,您认为破局的方向在哪里?
张婷婷:首先,重建研究范式。分析师需要从“被动解读”转向“主动建构”,例如通过跨界知识融合(比如结合工程学、社会学视角)形成独特的研究框架。其次,延长价值判断的时间维度。比如我们团队从2022年开始引入“气候适应性估值模型”,将碳成本、技术转型风险纳入DCF测算,虽然增加了短期工作量,但能更精准地识别长期赢家。最后,人机协同的深度应用。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扩展认知边界。我们正在开发“分析师-AI协作平台”,让机器处理数据清洗和初步归因,人类则聚焦于逻辑验证与反向思维训练——例如刻意寻找与模型结论相反的证据。
记者:金融科技正在重塑行业。您认为分析师应如何应对技术变革?
张婷婷: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许多机构盲目追求算法复杂度,却忽略了金融的本质——理解人性与风险定价。例如,ChatGPT能快速生成行业报告,但它无法理解某家企业创始人离职背后的组织文化危机。分析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情境化判断力”:在数据不足时依靠经验推断,在市场极端时保持理性。未来的分析师必须同时具备三种能力:传统金融功底、技术工具使用能力,以及对人性与周期的洞察力。
记者:对行业新入者,您有什么建议?
张婷婷:不要沉迷于短期预测,而要深耕认知复利。许多年轻人希望快速掌握“点石成金”的模型,但真正的分析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建议从三个维度构建能力:一是建立跨学科知识树(比如学习基础编程、行为经济学);二是深度跟踪1—2个行业,直到你能比从业者更早发现趋势变化;三是训练“反直觉思维”——市场共识常是错的,要学会在喧嚣中独立思考。
记者:展望未来,金融分析行业会走向何处?
张婷婷:未来十年,我们将看到“分析师”角色的进一步分化:一类聚焦于高度垂直的产业领域(如脑机接口投资分析),另一类致力于构建跨市场、跨资产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同时,伦理价值将成为分析的重要维度。比如,当AI推荐一个高收益但缺乏道德约束的投资标的时,分析师需要提出质疑。未来的金融分析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关乎责任的艺术。(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