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思勉人文论坛揭幕 跨学科对话以开放创新助力社会发展
2022年12月06日 11:3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6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思勉人文论坛开幕论坛“古典的现代意义”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同步直播,线上线下近十万人次观看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和复旦大学黄洋教授作主旨演讲。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张济顺教授,出版社、学报(哲社版)以及相关院系负责人与师生现场参加论坛。

  钱旭红、童世骏和张济顺、杨国强等四位老师共同为思勉人文论坛揭幕,开启打造思勉高研院新的学术品牌。据悉,思勉人文论坛作为一个新的思勉学术品牌推出,与思勉人文讲座、思勉人文思想节等构成“思勉”系列品牌,致力于主持常态化的跨学科对话,以人文特色打造学术品牌,以开放创新助力社会发展,将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领域新的学术盛举,并将通过主题出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指出,高研院成立15周年以来,依托跨学科综合学术平台优势,凝聚校内外、海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打造了思勉人文讲座、思勉人文思想节等系列学术品牌,成为了华东师大人文社科的金字招牌,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他认为,本次论坛是思勉人文论坛的开幕论坛,聚焦“古典与现代”主题,可谓具有独到的眼光和问题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很多次危机时刻,重返经典往往成为精神和力量之源,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智慧往往会蕴含其中。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带来了以“史学与考古”为题的演讲。李零从李学勤先生“信古、疑古、释古”的说法切入,阐释了他所认为的历史学与考古的关系。李零认为,考古是一个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学科,它主要是历史学前面的东西,研究的是史前史,它的强项在于经济学和艺术。但同时,考古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精神领域,如何通过考古来研究精神领域是一个需要学者不断去探索的问题。李零表示,对他来说,古典与现代的关系就是在现在研究古典的问题,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研究古典,用小尺度人生体验的历史研究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

  在题为“‘中体西用’的由来与演化”的演讲中,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从“中体西用”的由来,19世纪到20世纪的演变,再到全盘西化的漏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命题联系起来阐述。杨国强认为,“中体西用”的内涵和矛盾一直会相伴随,而就这个问题的起点和归属来讲,“中体西用”的重心就是在“中体”。“中体”是始终存在的东西,但同时又是一种很难加以具体定义的东西,“中体”应当说是中国人能够接受的优秀文化。

  今年恰好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出版100周年,兼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的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表示,罗素对中国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预见。在题为“从‘体’‘用’之辩看罗素的《中国问题》”的演讲中,童世骏表示,体用概念不仅被用于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而且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现代化过程;在这两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价值与工具之间不再只有一种人为的结合,而作为“学习过程”的现代化观与作为“进化过程”的现代化观,则被整合进一个作为“实践过程”的现代化观之中。

  复旦大学黄洋教授带来题为“古典:一份多重面相的遗产”的演讲。黄洋认为古典是一个宝藏,但是我们现代人如何利用这个宝藏,如何来使用这个宝藏,它和现代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态度看待。他用四个案例来讲述西方现代和古典的关系。黄洋认为,现代人如何利用古典取决于现代人所处的情形,也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不完全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的选择,对于古典的遗产,我们对现代人如何利用古典的遗产来建构现代文明,是一个需要反思、带着批评的眼光进行审视的问题。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