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8日电(许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计61人近日开展第四届“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此次活动贯通“专题辅导-实践考察-研讨交流”教学链条, 探索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效能提升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未来思政讲习营”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上的一些超前探索和思考,历时四届,突出在思政教学在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探索创新,突出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突出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性,突出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要素问题,实践形式不断拓展。
在2022年创办第一届时以不同教研室、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互鉴为基本,让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互相学习;第二届时创新授课模式,形成以“学生给老师讲思政课”“年轻教师给资深教师讲”“中小学教师给大学教师讲”的新范本;2024年举办第三届时,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教师们走出校园,来到中国商飞试飞中心共讲国产大飞机的故事,在思维的碰撞中丰富了参训教师对新时代思政课的理解,拓展和深化了“大思政课”的实践意义;今年第四届,是第一次走出上海,来到洱源县,在实践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洱源是洱海的源头,素有“高原水乡”的美誉。本次“未来思政讲习营”探索“理论大课堂+实践小课堂”新实践,形成了让“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参与故事的人谈故事”“讲故事的人论故事”的三位一体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未来思政讲习营”开班暨“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余新丽表示,上海交大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充分集聚社会力量和科教资源,着力构建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平台,不断拓展“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洱源县县长万鹏致欢迎辞,他说,此次“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落地洱源,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开展研学,彰显了校地携手、以智赋能的深情厚谊,必将为洱源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力量,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课堂。这是一次“生态优先”的实践课堂,洱源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此次“未来思政讲习营”实践基地搬到洱源,既是“送教上门”的难得机遇,更是“以智兴农”的全新起点。希望老师们在此次调研中深入了解洱源的产业发展需求,为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于朝阳在致辞中讲到,上海交通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格局,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价值观念贯彻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将价值融入落实到第一课堂,将价值塑造内化到第二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全方位贯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在不断历练中成长。“从思源湖到洱海畔”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与洱源县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治理、“大思政课”建设等一系列生动实践。
于朝阳回顾了9年来20余次往返洱源的工作经历,对洱源在乡村振兴、生态治理、教育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此次“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的开展,必将为上海交通大学与洱源的合作展开新的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向大家介绍了“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大思政课”的提出与上海交大有深厚的渊源,“未来思政讲习营”已举办四届,突出在思政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探索创新,突出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突出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性、突出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要素问题,进而实践形式不断拓展。
请“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在大理洱海,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科学治湖守护洱海绿水青山,兑现了“十余年洗一湖”的诺言。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本次“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特邀孔海南教授亲临现场,讲授守护洱海水清月明的治水实践,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孔海南教授回顾了自己求学、工作、治理洱海的经历,其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令现场的教师多次为之动容。这堂理论课将人、物和事件背后凝聚的思政价值显性化,推动对思政课理论的精准把握与价值认同的深化。
本次讲习营活动特邀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灿东,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琴刚进行专题讲座。
柯灿东通过大量案例、详实数据介绍了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工作,通过对洱海治理前后的鲜明对比,让现场思政课教师真实地感受到了治理洱海如“滚石上山”,经历了“壮士割腕”抢救洱海——艰苦卓绝 治理洱海——科技赋能 还原洱海的三大攻坚,形成了“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洱海治理新模式,真实再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
杨琴刚以“洱源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为题,讲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现代科技创新产业在洱源的发展情况,使现场教师认识到,洱源不仅是绿色梅果、有机水稻、蚕豆的故乡,还是绿色苹果、海菜花、特色花卉与蔬菜的盛产基地,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农夫果园更显蓬勃活力。在现场交流环节中,一线工作人员回答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困惑,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