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23日电(毛玲 谢梦圆)8月的上海,蝉鸣裹着暑气漫过东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幕墙。食堂里,来自东航资产所属东航实业的李敏,正反复琢磨餐具摆放的规范与细节……这个曾在大学时代敲代码、毕业不久的“00后”女孩,刚刚获得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的冠军,正在备战9月的全国总决赛。
努力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我学的是计算机编程,因疫情而缺少企业实践的机会,只能在宿舍对着屏幕学理论。”这位带着山东口音、笑起来有酒窝的姑娘,毕业时有些迷茫,发现“码农”岗位并非自己最爱,带着年轻人的冲劲想试试跨界转行:敲代码的手能写出逻辑,那走进餐厅端盘子的手能不能托住温度?
入职东航实业不久,她到上海东航总部的“东航之家”D楼酒店餐厅学习。面对大多来自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等对口专业的同事,她怀疑自己究竟能否干好这活。
“有一次我发现一位女性客人脸色不太好,大夏天还套着外套,我便把常规送上的柠檬水换成了热茶,那位客人非常感激。”那个瞬间让初入职场的李敏对服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是机械地完成流程,而是用真心感知并反馈需求。她相信,只要把专业技术掌握好,自己肯定能担当好这份“真心”。
被激发起学习劲头的“非科班”姑娘开始努力补课:白天跟师傅学餐饮服务技能,晚上上网刷各类服务礼仪培训视频,手机备忘录里满是分餐注意事项、斟酒姿势等内容。她成长很快,成了技术能手,被选送参加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并拿下了上海市冠军。
李敏说:“有人说服务行业门槛低。可我觉得,能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才是最难的。”

用心与专注是参赛“必杀技”
正在准备全国比赛的李敏,时间被切割成精准的单元:早上8点到9点抠餐巾折花、10点到12点练习托盘和斟酒,下午模拟分餐流程,晚上复盘一天的训练成果。
“最初我3个盘子托不稳,练完之后,手腕酸得连筷子都拿不住。”师父李浩指点“托盘要像捧着易碎的玻璃,既不能抖,也不能僵”。李敏买了小哑铃,在宿舍不停练习,以锻炼手臂肌肉。
如果说体力的提升是备赛第一关,那么心态的转变则是第二关。
“刚开始总想着不能输,结果反而常出错。”有次模拟考核,李敏因过度关注摆台速度,斟酒时洒了许多。师父李浩递给她一杯温水:“你要把每次模拟考核都当作一次真实地为客人服务的过程,要想明白比赛背后的本质是用心服务,不能只关注输赢。”
在以后的训练里,那些因输赢而生的焦虑渐渐褪去,更多的是对服务细节的专注。
“金奖级服务”的匠心传承
来自东航实业的李浩,是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金奖获得者。东航实业依托李浩在餐饮服务竞赛中屡获奖项的成功经验,成立了“李浩创新服务工作室”,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以技能比武、工作室为抓手,以赛促教、促训,不断提升餐饮人员的服务技能水平,从而让更多东航员工享受到这份“金奖级服务”。李敏就是李浩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之一。
“师父是餐饮服务的‘活字典’,从主题餐台设计到突发状况处理,每个环节都帮我抠到极致。”李敏感激地说。
除了有“金奖师父”的传帮带,李敏在东航还感受着“被托举”的温暖。“特别是刚来上海那会儿,分管领导怕我用餐不方便,就把他自己的饭卡给了我;这次备赛期间,公司专门调整工作安排,让我专心训练。”在东航,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工作机会,更是一片让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在坚持与热爱中不断成长
训练间隙,李敏常去健身房,“健身不只是为了身材,普拉提能让我托托盘更稳,拉伸能缓解长期训练的肌肉紧张、保持最好的状态。”
对服务细节的执着已融入她的生活:手机相册存着各地餐厅的服务案例,刷短视频时关注“餐饮服务创新”,与健身教练讨论“如何通过体态管理提升服务气质”。
“我特别感激这段经历。”备赛让李敏重新认识了自己:“服务行业同样需要理性与逻辑——比如餐酒搭配要考虑客人口味、菜品风味、场合氛围,环环相扣;以前害怕与人打交道,现在享受观察客人的需求,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写出一段完美代码更让我幸福。”
从“代码女孩”走向上海市的“端盘子冠军”,再努力朝着“全国冠军”的目标奔跑。李敏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热爱。她的成长,是东航实业“传承创新”的生动注脚,亦是东航“四精”服务的别样诠释。带着热爱与坚持去奋斗,东航的“00”后们正薪火相传,在平凡的岗位绽放耀眼光彩。(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