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6日电(娄瀚锟)近日,数据显示肠癌已跃居我国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且年轻化趋势显著,给社会与家庭带来较大影响。上海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庄成乐结合最新癌情数据及临床观察,针对肠癌发病特点、早筛误区、治疗技术及术后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解读,为肠癌防治提供专业指引。
庄成乐指出,近年来肠癌发病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年轻化,以往肠癌患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如今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患者逐年增多;二是发病率大幅上升,我国肠癌年发病人数从十几年前的 30 余万例增至如今的 50 余万例,接近翻倍。
而大众对肠癌早筛的认知存在核心误区:一方面,普通人群未重视 50 岁后的胃肠镜筛查(全球及我国均建议 50 岁至少做一次),不少人到六七十岁首次检查时已属中晚期;另一方面,高危人群未提前筛查 —— 有肠癌家族史、息肉腺瘤病史、炎症性肠病,或存在高脂高蛋白饮食、嗜甜、严重便秘(尤其年轻女性)等不良习惯者,应将筛查年龄提前至 40-45 岁,且需提高筛查频率。
针对 “低位直肠癌能否保肛” 的疑问,庄成乐表示,当前直肠癌手术已进入 “高质量保肛” 阶段,核心需满足四点要求:肿瘤根治性切除、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尽量避免常规预防性造口、降低吻合口漏风险。
他介绍,目前保肛技术持续突破,不仅手术方式优化,综合治疗手段(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也更丰富。以上海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为例,直肠癌保肛率已超 90%,远高于此前的 50%-60%。具体技术包括:一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灵活精准,机械臂可深入盆底低位置,提升保肛成功率;二是腹腔镜与经肛 “上下会师” 手术,针对极低位肿瘤,结合腹腔与肛门口操作,提高保肛概率;三是精准保肛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利仪器设备,实现 “该切则切、该留则留”,哪怕多保留 0.5-1 公分直肠,也能显著改善肛门功能,同时降低吻合口漏风险。
庄成乐强调,肠癌术后需重点关注肛门功能康复,短期内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控便能力下降等情况,理想的肛门功能需满足 “能感知便意、可控制排便、大便次数适中且成型”。通过盆底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等措施,可有效促进肛门功能恢复。
术后管理方面,医院采用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联合外科、肿瘤科、营养科、康复科及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支持。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如专属 APP),让患者自评每日饮食、体力及营养状态,医护人员可据此指导调整饮食结构、提升营养摄入,助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庄成乐特别提到,消化道肿瘤患者因胃肠部分切除,营养吸收易受损,术后营养管理尤为重要,多学科协作能为患者打造更科学的康复方案。(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