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2025沙利文新投资大会上,常见投资创始合伙人、总经理王晓瑞表示,在当下资产荒以及退出难的背景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社会化资本占比正逐渐萎缩,国资LP正发挥更多主导作用。硬科技投资需要尊重常识,投资人应坚持投资逻辑,创业者也应避免投机心态,不过分追逐短期风口。

国资LP成主导
一级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就LP出资图谱而言,王晓瑞观察到,目前高净值人士等社会化资本,将资金财富配置于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态度更趋于谨慎,主要是对资金回报率及回收周期等方面有一定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一级市场“资产荒”,体现在可投性高(团队、创业方向、估值等)的项目变少,同样评估标准下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筛选标的。此外,美元基金阶段性撤离,IPO及并购等退出方式受阻,使得项目在估值增长及退出周期等方面均受到较大压制。
“而国资LP已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在国家发展硬科技政策倡导下,国资属性的LP积极性明显提高,过去几年里,在一级股权投资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区域国资和政府投资平台积极成立引导基金和母基金并对GP进行配置。”王晓瑞也说。
根据《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2025》,就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机构出资情况而言,社会LP出资连续下滑,国资属性资金在LP结构中占比近90%。
王晓瑞认为,这从阶段性来讲是好事,国资LP的强势入局,弥补了社会化LP出资萎缩和国外资本撤离给市场带来的阶段性压力,为国内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国家高新技术的培育和产业化发展。但同时,国资LP更关注资金安全、返投任务、招商引资等综合目标,这对GP的投资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要求。
他也提醒称,行业应警惕某些负面现象:一是为完成返投任务,通过高估值抢项目,在泡沫领域扎堆投资;二是过度把创业项目科学家化。GP因此有了新课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论来应对。
85%项目获得后续融资
谈及早期投资魅力,王晓瑞认为核心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更早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绝对亮点,在众多不确定性中找到相对的确定性,并在看准下注后通过时间的沉淀将不确定变得确定,“这种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再到实现价值的过程,是早期投资人获取超额收益的立身之本,也是早期投资的魅力所在”这需要一种乐观的心态、甚至有些偏执的理想主义。
“相比而言,中后期投资能够基于如财务数据等更多定量信息支撑投资判断,而早期更多是对人和事儿定性层面的判断,这就要求合伙人需要更多活跃在一线参与投资工作,对项目进行研判把关,在投资后通过陪伴赋能,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过程中早期投资人既能获得财务回报,又能与创业者升华为战友关系,也能获得被投企业的反哺,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成就感。”
从2016年起,常见投资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策略。近10年的积淀,常见投资取得了不错成绩。据王晓瑞透露,常见投资85%以上已投项目都获得了后续轮次融资,一期科创期基金目前处于回收期,基金MOC达4倍多,DPI达1倍多。所投项目组合中,核心团队首席科学家两院院士及有效候选人占比超20%,国家杰青/长江/万人/青年长江/优青/青千等人才占比接近80%。
事实上,高校科学家创业存在固有挑战,转向企业家身份并非容易之事。王晓瑞也指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科学家与企业家思维逻辑存在较大差距;第二高校科学家较难全职创业且站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高度上看也不应被过分鼓励。“科学家主要解决国家科技战略层面的科学问题,与产业化有一定距离;企业家更多需在科学性基础之上解决工程化、产品定义、销售和成本管控等商业化问题。”所以科学家并不宜“单独”创业。
作为专业GP,常见投资帮助科学家创业团队补齐商业化短板,既借鉴成功案例,也通过投后赋能帮助团队优化结构,帮助早期硬科技企业起步发展。常见投资推崇“师生共创”的“三驾马车”模式,科学家兼职作为CSO(首席科学家)在背后注入技术和产业资源;技术衣钵团队全职在前台担任CEO和/或CTO,并应获得充分的股权激励来达到“人合+资合”的结构。
定量加定性投资指导
投资中要有“变”与“不变”的智慧,随着投资环境及赛道变化,投资逻辑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硬科技投资需要尊重常识。”王晓瑞直言投资心得,硬科技的估值逻辑建立在产品和技术的客观进展与未来潜力之上,这与消费互联网或模式创新类项目有着天壤之别,硬科技项目获得几十倍的回报已经非常成功了。因此,在硬科技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单个项目成功,很难覆盖整个基金的成本和收益,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方式会让收益波动性较大。这也意味着,为了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整体项目质量,GP需要提升投资专业水平,贯彻统一的投资逻辑和风格,方可保持投资收益平稳。
早期投资人和优质项目如何双向奔赴?王晓瑞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互相成就的初心。早期投资人要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按照标准去践行,并非只是为了管理费,只投资热点,这都不利于GP长期可持续发展。常见投资秉承打造“研究型+服务型”的 长期基金管理理念,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投资理念指导投资活动。
就定性而言,王晓瑞介绍道,常见投资提出“四个聚焦”方法论,第一个聚焦是聚焦国内外头部理工科高校背景的两类人群,一是科学家师生共创团队,二是头部高校理工科背景且有大厂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第二个聚焦是聚焦北京等创业高地,即“第一张支票”立足北京,适度覆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第三个聚焦是聚焦投资与美国在同一代际的颠覆性创新技术,而非商业模式。第四个聚焦是聚焦赢家,持续跟踪已投优质项目,并择优追加投资。
有意思的是,早期项目估值非常关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市场环境,估值太贵影响项目后续迭代和持续融资的弹性。合理估值则能为未来留有增长空间,进一步激励创始团队,也能吸引到高质量投资人。
定量方面,常见投资积极拥抱AI等模型工具,自主创新研发了一套量化投资体系与大数据投资评价模型,从量化角度为投资活动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常见投资将模型进一步迭代,用于投后项目的定期评价与更有针对性的投后管理与服务。
谈及当前的AI和具身智能等热点,他直言存在明显泡沫。对于AI等硬科技赛道,创业者应该避免投机心态,投资人则要坚持投资逻辑,不过分追逐短期风口,否则容易迷失自我。真正需要思考项目能否解决产业痛点,是否为刚需,是否有技术壁垒。
创新多元退出路径
募投管退环环相扣,退出作为临门一脚,关系投资回报率,以及影响后续募资。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需要耐心陪伴,但当前退出环境面临挑战。
王晓瑞分析,科创板企业从成立到上市周期中位数达15年,远超很多人民币基金期限,更何况当前A股IPO受政策影响处于收缩状态;国内并购生态并不成熟,估值定价难;以及美元基金撤离导致接盘资金减少。
“GP主动管理退出愈发重要”王晓瑞表示,为基金设计多元化退出路径。常见投资率先在国内提出“科创基金全生命周期退出窗口”理论,在实践中由GP-led主动管理基金6-7个退出窗口机会,包括老股转让、回购、并购、IPO,以及各类S基金交易。
2023年,常见投资与国内蓝筹金融机构(Blue Chipper)合作了国内首个“股债结合以债为主的类S基金产品”,让LP实现本金的阶段性回收。今年又与蓝筹投资人合作推出“以股为主的部分资产包S基金产品”,创新性的采用“前端基础受让对价+后端超额收益分享”的综合对价交易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将折扣博弈转变为增量价值共享,更容易达成共识。”王晓瑞表示,只有让LP先回本并有一定收益的获得感,GP和LP们才有共同的基础在特别看好的项目上等待IPO的机会。
他最后强调,要对LP、被投企业负责,建立维护公司品牌信誉,也利于个人职业长青发展。事实上,常见投资既是GP也是LP,基金管理团队在每个基金中出资达10%-20%。“对于早期科创投资,自己不敢投,很难管好LP的钱。”这种机制更应被定义为激励而非压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曹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