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未名状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亮相普陀区文化馆
2021年11月11日 18:3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1日电(记者  姜煜)“未名状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正在普陀区文化馆城市创艺空间一楼展厅举办,这也是2021年上海举行的最具规模的高水平当代艺术展览之一。

(图为展览现场)
(图为展览现场)

  参加本次展览的共有60位来自海内外的当代艺术家,其中既有余友涵、查国钧、尹呈忠、卢治平等老一辈著名当代艺术家,也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中生代代表性当代艺术家,更有当代艺术领域的后起之秀。而展出的艺术品品种则涵盖水墨、油画、版画、综合材料、琉璃、漆画、雕塑、装置、影像与多媒体等各个领域,其中不少艺术家或曾经在海内外艺术大展上获奖,或其作品为海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和蓬勃的创新风貌。

  本次展览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远教授认为,“当代艺术”这个词,在艺术领域中被泛用时,常常伴随着被误解,其含义也褒贬不一。被误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被误解为是西方的艺术;其二,被误解为与传统相对立的艺术。“当代艺术”首先是一个发展的时间概念,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时代的问题价值。在对一些生发出无法命名的艺术现象时,用“当代艺术”去表述也是无奈之举。

 

 


(参展艺术品)
(参展艺术品)

  王远说:“南宋画家梁楷的画,在当时显然格格不入,在南宋之前的历史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如此对传统不敬的画风。这个案例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虽然寥寥无几,但是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在历史过程中的渐变。南宋至今800年,如果从我们生活的现在往后推800年,那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将成为未来人定义的古代。那么,未来人会如何看待我们今天?如果,我们是在效仿古人的前提下而存在,那么,我们这一代或这一段历史显然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可以被删除的。”

  王远说,每个时代都有所谓“当代艺术”的精神,这种精神促进艺术不断往前发展,问题的关键只不过是前人没有“当代艺术”这个说法而已,有的只是流派或风格,而有的是无法用恰当的名称去命名——尤其是在今天的艺术领域里。无法命名,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摆脱,是对陌生世界的探究,也就是一种“未名状态”。艺术家对“未名状态”的认识与表达,前提是在了解与尊重历史的条件下产生的,否则,无法避免堕入自我狭隘的空间,更无法达成有探究意义的共识。

(参展艺术品)
(参展艺术品)

  “未名状态”致使历史在演进与回望中去寻找或去界定——曾经未名的形态,这是一种存在的喜悦,而且是一种长久的实存,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机理。一切可以被“证伪”的事物都不是“事实”,在这里获得了又一次重生。“证伪”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物吗?“事实”不就是过去的历史吗?这,就是“未名状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的目的。

  本次展览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 、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顾问赵抗卫,总策划王远,学术主持龚云表、姜俊,艺术总监张立行,策展人马俊营。(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姜煜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