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0日电(许婧)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9日齐聚首届“中华文明传播论文工作坊”,围绕中华文明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将继续肩负起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青年学子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主编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传播不仅是学术议题,更关乎国家战略与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多元传播主体崛起、青年文化表达活跃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会议主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中华文明特性的跨文化误读、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研究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等多重维度切入,回应了当前全球传播格局下中华文明传播的现实状况,还提出了以本土资源激活文明内涵、以创新叙事推动文化转向等理论方案。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跨文化误读与传播策略研究”,他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四个要点,一是厘清文明传播与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差异;二是梳理文明从强盛到复兴、文化从自负到自强的历史路径;三是呼应全球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四是倡导研究方法注重整体思考与具象化、对象化研究相结合。他提出通过共生知识生产、多元主体协同、媒介物的具象化表征等,重塑五大文明特性的范式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黄建友教授以“计时声媒的空间生产:西安报话大楼的城市声景构建与文化认同”为题进行了分享,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西安报话大楼作为“计时声媒”在城市声景构建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认为从传统钟鼓楼到现代报话大楼,城市报时功能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也体现了城市节奏与声音景观的更新。计时声媒的空间生产揭示出,声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以“甲亢哥中国行”为例,深入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价值。他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应遵循“别人讲胜过自己讲”的原则,并强调“道法自然”的核心在于尊重事物本身个性、顺应客观规律。甲亢哥的案例正是通过讲述真实生活、不回避困难与问题、自然而然地展示等策略,赢得了广泛共鸣。唐润华教授强调客观反映事物原貌和全貌的重要性,即应尊重传播对象自身的个性,顺应其内在的表达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孟威指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多主题、多维度的格局,涵盖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文明互鉴、传播范式转型、数字传播路径等重点议题。但当前研究也存在理论深度不足、研究重点偏离、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增强思想力与问题意识。面向未来,孟威研究员强调要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提升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
此外,与会专家还将视野聚焦于学科建构,从范式转换、制度建构、期刊机制与知识生产伦理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体现出传播学界在动态环境中推动学科更新的高度自觉。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以“学科转型语境下新闻传播学人的集体意识与行动”为题,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在深刻变革新闻传播的形态、业态与生态。对此,朱鸿军教授呼吁新闻传播学科的转型应当与实践同频共振,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围绕国家需求、行业发展与学术前沿,策划和推进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选题,形成协同推动的良性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系统梳理了“国际传播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撰写误区”,认为当前国际传播研究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认知停留在“想象式研究”;二是表达层面存在“常识化”“口号化”倾向;三是研究多停留于“描述性结论”;四是普遍缺乏数据支撑。面对这一状况,他强调应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体系构建,并关注包括社交媒体、区域传播、战略叙事、数据反馈等在内的十个研究热点,以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深化。
《出版发行研究》主编李游指出,当前出版行业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走出去”理念的不断深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持续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为此,人文社科期刊应在选题策划、办刊方向与学术写作规范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就论文写作而言,选题应明确具体、观点须清晰聚焦、结构要合理严谨,同时注重思想的深度与观点的穿透力。
《编辑之友》执行主编李晶聚焦“AI赋能下的学术写作规范”,对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伦理提出反思。她指出,AI在学术成果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眼AI”和“AI隐匿”两个阶段的问题,且AI生成工具的输出具有“讨好性”倾向,缺乏原创性与可溯源性,强调AI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的隐患包括内容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隐私泄露和版权争议等。她呼吁学界和期刊共同遵循已有的伦理规约与使用指南,在合法合规前提下规范应用AI工具,守住学术诚信底线,推动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陈吉分享的主题是“综合性学术期刊选稿发稿特色”,她指出近年来在办刊思路上更强调时效性与现实回应能力,并通过增设特色栏目,努力反映学术与现实的深度对接。陈吉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鼓励学者关注现实问题、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她还系统分享了优秀学术论文应具备的问题意识、材料新颖性和视角创新性,提醒学者重视规范表达和论文结构逻辑,避免空洞与常识性表述,确保理论与材料之间的有效联结。
《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陈虹结合长期编审经验,总结出论文选题与写作中的四组重要辩证关系:一是“大”与“小”,以小见大,回应宏大命题;二是“虚”与“实”,在理论与经验之间搭建桥梁;三是“新”与“旧”,通过反差激发问题意识;四是“热”与“冷”,强调提出有穿透力的问题而非盲目追热点。她认为论文应具备学术视野和学术想象力,并提出了三条可供参考的路径:一是找到新的经验与既有知识脉络之间的突破点,二是突出核心概念与变量,三是搭建具有分析力的理论框架。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SCI,Q1》副主编、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庞华围绕“从选题思路到论文发表:英文SSCI论文的写作与交流”,提供了国际学术发表的实务指南。她详细阐述了英文SSCI期刊论文从选题到发表的全过程,介绍了论文结构和写作技巧,并提供了选择目标期刊的策略,还给出了投稿的基本要点和建议,强调站在同行专家和期刊编审的立场审视初稿,认真对待审稿意见,并建议选题紧扣热点、呈现中国特色。
会议还分设了五个平行论坛,将学术报告与现场评议相结合,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交流和探讨的空间。数十位学者聚焦中华文明传播的多层次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闭幕式上,与会专家倡议以全球文明互鉴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理论体系”“推动技术与文化融合创新”“拓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研究共同体”四大核心倡议。倡议书强调,应以中华文化自身的知识资源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并倡议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感染力与表达力,同时,还应建设跨学科协同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形成稳定而开放的文明传播学术共同体。该倡议的发布,不仅将会议成果延展至了会场外,还为后续的传播研究与传播实践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向。
本次活动由大连理工大学与《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联合主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