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5日电(记者 康玉湛) 7月25日清晨,晨曦微露,流淌了百年的苏州河水,映照着岸边同样历经沧桑的金融建筑群——中国证券博物馆(原礼查饭店)。一群特殊的“时光捕手”打破了这里的宁静。30位摄影爱好者,在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主办、上海中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承史传世岁月留痕”摄影沙龙引领下,走进这座金融殿堂,用最现代的影像工具,与凝固的历史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这场沙龙并非简单的采风,而是通过“建筑考古”“历史解谜”“光影叙事”三重维度,深度挖掘并创新诠释上海厚重的金融文化遗产。
上午8点,“建筑解剖时刻”正式开始。参赛者们化身历史建筑的“诊断师”,手机镜头精准聚焦于这座百年地标的美学密码与岁月痕迹。
1910年加建的维多利亚风格中庭,高达数十米的彩色玻璃天幕成为焦点。当清晨的阳光倾泻而下,穿透3000余块色彩斑斓的玻璃,在地面、廊柱和仰拍的手机屏幕上投射出梦幻迷离的光影,仿佛一个世纪前的华彩乐章在今日重现。
远东第一长廊的时空回响: 长达120米的“远东第一长廊”,柚木地板光可鉴人,大理石柱庄严肃穆。两位参赛者巧妙构思,指导模特身着复古服饰,在长廊中重现1920年代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场景。模特手中的皮质公文包与冰冷坚实的大理石柱形成强烈质感对比,瞬间将观者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上午9点45分,“资本记忆解密”环节将活动推向更深层次。博物馆特派研究员张老师的精彩导览,揭开了三件“镇馆之宝”背后尘封的故事:
1882年开平矿务局股票: 这张中国现存最早的股票,纸页已然泛黄,却承载着近代民族工业肇路蓝缕的融资创举。参赛者王先生被其深深吸引,在展柜前足足停留了20分钟,用手机微距镜头细致地捕捉票面上的文字、印章和时间的褶皱,仿佛在聆听这张薄纸诉说的厚重历史。
1921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铜牌: 这块沉甸甸的铜牌,是上海早期规范化证券交易的实物见证,其上的铭文和磨损痕迹都是历史的注脚。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铜锣: 象征着改革开放后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研究员的讲解,让冰冷的文物变得鲜活,参赛者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资本记忆的载体,尝试解读其中的风云密码。
活动现场共实时上传了近百幅手机摄影作品,每一幅都凝聚着参与者对历史与建筑的独特理解。
上海市经团联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徐秘书长在活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此次沙龙的创新意义:“这不仅是一次摄影活动,更是工业文化赋能金融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一次‘范式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普通的手机镜头在参与者手中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近百幅精选作品将汇集成精美的电子影集,从今年9月起,在上海工业云展厅进行线上专题展播,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感受上海金融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同时特别感谢了本次活动的协办方上海中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对金融文化传承事业的大力支持。
活动的学术观察员、知名文化学者蔡教授则从学术角度给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本次沙龙最珍贵的成果之一,是参与者自发完成的‘数字化微距扫描’。他们用手机镜头捕捉到的那些极易被忽略的细节——地砖上经年累月踩踏出的凹痕、铜质扶手氧化形成的斑驳纹路、砖石缝隙间滋生的苔藓——这些微观视角下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对金融文化遗产进行的一次高精度、平民化的数字建档。这种自下而上的记录方式,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觉档案。”
这场由上海中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别开生面的摄影沙龙,让沉睡的百年金融建筑在镜头前焕发新生。参与者用指尖的光影技术,不仅捕捉了历史的瞬间,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书写了一部由普通人参与、用数字技术保存的“平民金融史诗”,为上海的城市记忆增添了鲜活而永恒的一笔。(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