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3日电 (记者 王笈)第二届“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1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特邀熊月之、孙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沪生、李仲谋六位文学、文化、历史、文博等领域知名人士,以“语言·情感·时代·文明·视野”为主题进行深度对谈和主题演讲,通过跨学科碰撞交流,探讨阅读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届东方阅读盛典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展办公室、中共长宁区委宣传部主办,与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永清在致辞中表示,阅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根基,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期待社会各界能以阅读盛典活动为平台,持续深化文化跨界融合,探索多元化推进全民阅读的更多可能,全面助力“书香上海”。

孙甘露、毛尖围绕“反思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想象我们未曾拥有的:写作和上海”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两位嘉宾以上海和写作为关键词,结合自身经验和创作历程,讨论了上海的个性、人生的经验、生活的趣事和写作的感悟。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魔都上海包罗万象、变化万千,既是作者的“偶像”,也是作者的“世界”。
田崇雪和徐沪生围绕“面对当下信息泛滥与消费主义的环境,我们需要如何阅读”话题,分别从传统文化研究者和新媒体实践者的视角,阐述了各自对碎片化阅读、新媒体平台、知识付费、表达狂欢等一系列议题的观点和感受。他们认为,虽然当下信息泛滥的环境对阅读造成新的挑战,但是新环境也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无论媒介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变革,阅读的选择最终取决于读者自身的主体性。

熊月之以《在文物、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citywalk——谈上海六千年》为题,分享了他从事上海历史研究的心得。漫步上海六千年文明之路,既是对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度解码,也是对学科壁垒的一次跨越性突破。他从考古、艺术和历史三个维度,生动勾勒出上海跨越六千年的文明轨迹:一是基于考古学实证,揭示上海开放基因的时空深度;二是通过艺术学解码,探索器物符号与上海建筑空间的创新表达;三是依托历史学叙事,构建长时段脉络,诠释上海创新品格的动态演进。
李仲谋在题为《手机时代的博物馆参观》的演讲中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博物馆热正在悄然兴起,这为手机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了巨大潜力。手机时代既是博物馆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博物馆人创新的重要机遇。在博物馆场景中,手机正扮演着丰富多元的角色,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博物馆。
盛典现场还举办了“爱阅读·爱上海:城市文化地标打卡”启动仪式,依托上海地铁日均千万客流、覆盖全市500余站点的网络优势,通过“一站一城景,一卡一精神”,为每个地铁站点赋予专属文化标识,串联成彰显上海魅力的文化名片,将书展的文化氛围从展馆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