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4日电 (记者 王笈)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品牌《海上生民乐》自2016年首演以来,凭借着古典音乐的当代表达、中国音乐的国际表达圈粉观众,推出的多媒体音乐现场、民族管弦音乐会、民族室内乐等不同版本充分展现了海派民乐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色。

演出至今,《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先后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以色列等地巡演,登上巴比肯艺术中心、巴黎爱乐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汉堡爱乐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圣彼得堡国立模范卡贝拉音乐厅、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演奏中心等舞台,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与喜爱。
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则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指导、上海民族乐团与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合作推出,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完成6轮140场演出,创造了国乐驻演的新纪录,成为突破圈层的国乐典范。

国乐与多元艺术的交响
《海上生民乐》以创新思维重新诠释国乐表演范式,将千年国乐与百年建筑——上海音乐厅完美对话,通过音乐、建筑、光影的有机交响,打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汲古》《水行》《火舞》《山水》《墨戏》《离歌》《穿越》《蜂飞》《丝路》九部作品,以风格各异的艺术语言,大胆探索科技与音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创造性融合。当代国乐语言在舞台上流淌着诗性韵律,简约大气的舞美设计构筑视觉张力,光影艺术勾勒出流动的色彩诗篇,多媒体技术开启了时空交错的奇幻旅程。
从宇宙洪荒的悠远神秘,到生命之火的炽烈奔涌;从中国书法的狂放写意,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从现代电声的澎湃律动,到世界音乐的多元色彩……各类艺术元素和谐共生,共同编织出一幅中国美学画卷,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体验。

中国美学的当代诠释
《海上生民乐》堪称一部“流动的中国美学百科全书”,每首乐曲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开场曲《汲古》以距今九千年的骨笛启幕,这件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发出质朴悠远的声音,仿佛回到人类文明的曙光时刻。随后,篪、箫、笛等传统吹管乐器次第登场,共同演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意境,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水行》巧妙融合古老尺八与现代手碟,以水为媒诠释“上善若水”的东方哲学;《火舞》集结多国打击乐器,共同奏响生命之火的炽热与永恒;古筝独奏《墨戏》中,音乐、舞蹈与多媒体交相辉映,古筝如挥毫泼墨,舞者似灵动笔锋,王羲之《兰亭序》的巨幅书法投影缓缓铺陈,三者共同构建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学意境。
《山水》引领观众回归自然,体悟“天地人和”的哲学境界;《离歌》以琵琶演绎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在《十面埋伏》与《霸王别姬》的经典旋律中,诉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穿越》大胆突破传统,唢呐与电声碰撞火花;《蜂飞》以国乐版《野蜂飞舞》展现炫技魅力,融入电音元素与打击乐互动,彰显传统乐器的现代生命力。
终曲《丝路》则以辉煌壮丽的旋律,为整场演出画上完美句点。多种乐器的交响共鸣,象征着不同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交融的历史图景,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传承。

艺术与管理的双重锻造
《海上生民乐》五年来的成功实践,还锻造了一套成熟的演奏人才培养机制,为乐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乐团建立了科学的人才梯队,每首乐曲都配备2-3组演奏家,既保证了演出稳定性,又给了年轻演员成长空间。而随着“95后”“00后”的加入,演奏家们“以老带新”,将演奏经验传递下去,也让初登舞台的年轻后辈们信心倍增。
舞台管理人才也得到了系统培养。通过《海上生民乐》的演出,乐团培养了姚申申、彭菲、洪艺桐、龚玉娇4名年轻的舞台执行导演,并制定了标准操作流程,从设备检查到应急处理都有详细预案。他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跨界融合音乐会多元化表达的工作流程,也对舞台幕后演艺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更可贵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已形成良性循环。年轻一代在参与《海上生民乐》后,又将经验带到乐团的《国乐咏中华》《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等项目中。(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