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罗朱玲玲在江南水乡呈现摄影作品中的自然之美与神话之境
2025年09月25日 14:4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5日电(记者  陈静) 初绽的荷花、交颈的丹顶鹤、展翅的雄鹰、春色晕染的花木、秋色浸润的枫叶……25日,罗朱玲玲正在上海蟠龙新天地的程祠故里展出其跨越20年间的45幅摄影作品。在名为《大自然之美与神话之境》的摄影展中,有多幅记录地震前缅甸蒲甘古城的珍贵影像为首次公开展出。

  “我每年至少会去上海八次,我视上海为第二个家。”谈及为何此次会在蟠龙天地举办自己的摄影展时,罗玲玲表示,上海是一座非常适合生活的城市,如香港一样方便,且拥有蓬勃的文化艺术氛围。上海同时也是绝佳的摄影创作胜地;许多的公园与花园为我的花卉摄影提供了无限的素材。

  “海派文化融合了东西元素,这是上海与众不同之处;香港中西文化交汇,与上海很相似。”罗朱玲玲说,“我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让上海观众认识缅甸——我出生地的人文之美。蒲甘古城影像被放在江南建筑空间中,反映了我对历史元素的欣赏。”

  据了解, 罗朱玲玲生于缅甸曼德勒,十岁移居香港。此次展览,观众可以在中国传统的雕花窗棂与黛瓦白墙间,感受罗朱玲玲的审美表达、对缅甸的人文关切以及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探讨。“这次展览是我几十年热爱的结晶。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对生活以及自然世界的看法。”罗朱玲玲表示。

  本次展览不仅是罗朱玲玲个人艺术生涯的展示,也是一场融合自然美学与人文关怀的艺术盛宴,也是沪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次重要实践。展厅所在地——程祠故里是一座历经修缮的江南历史文保建筑,与罗朱玲玲作品中东方美学意境形成巧妙呼应。

  据了解,展厅“神话之境缅甸(Mythical Myanmar)”首次展出摄影师从2003年起拍摄的缅甸蒲甘古城系列作品,聚焦缅甸的文化、社会和精神生活。在该系列作品中,摄影师以缅甸华侨视角,同步关注缅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独特文化。今年3月,缅甸的蒲甘古城遭遇了7.7级地震。本次展出的摄影作品中所记录的黄昏金塔、伊洛瓦底江船影等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存。“我永生难忘乘热气球拍摄日出和在伊洛瓦底江畔定格落日的神奇体验。”罗朱玲玲说,“些照片拍摄于2003年-2004年间,离现在已有22年,用的是我的第一部数码相机。”

  在 “发现大自然之美(The Eye for Beautiful Nature)”篇章中,摄影师以更艺术的手法呈现自然界稍纵即逝的美。据悉,罗朱玲玲将年轻时的花艺学习经验融入花卉摄影作品中。“花卉和大自然题材赋予了我更多的表达自由,花卉摄影滋养着我对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联结。”她说,这些作品主要以印象派或幻觉风格拍摄,力图唤起观众的诗意情感。

  罗朱玲玲告诉记者:“我觉得自然界的所有层面都蕴藏着美。我的目光不仅被盛放的花朵所吸引,也会为凋零的生命而流连。在特定的环境与光线交织下,它们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我的挑战是用摄影技艺捕捉并且升华这种固有的美感。”

  “捕捉荒野性之趣(The Eye for the Wild)”展厅展现了罗朱玲玲镜头下捕捉的大自然荒野生命影像,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中起舞的丹顶鹤《求偶之舞》,到博茨瓦纳觅食的黑斑羚《水坑觅食》,再到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落日下的长颈鹿《塞伦盖蒂黄昏》,体现摄影师对跨越洲际大陆的自然生命礼赞。在《冬晨谧境》等作品中,摄影师着力展现田园诗般的情感氛围,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在程祠故里后院的户外展区,记者看到,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巨幅摄影作品《夏秋之交》,摄影师捕捉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秋日更迭,在蟠龙新天地历史与大自然交织的场景中,构成作品内外的对话。

  在罗朱玲玲看来,艺术探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从所有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不只是限于摄影。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在研习它的视觉效果中,我都能获得启发;我也会不断钻研其他获奖摄影家的作品。”她举例说,“譬如:中国传统水墨画就深刻影响了我的花卉摄影,在描绘荷花或梅花时,我常以飞鸟蜻蜓陪衬,营造出诗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