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论坛在黄浦滨江举办
2025年09月27日 20:3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7日电(许婧)由上海大学主办、以“激活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 —— 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为主题的论坛27日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会场举行。活动现场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揭牌,标志着设计创新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

 

 

  本次论坛聚焦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上海大学副校长王从春表示,上海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视为己任,并深刻认识到推动数智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大机遇。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张成金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跨界探索,指出这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呼吁各方携手努力,让创新之火燎原,让文化之光绽放,共同探索数智时代的新路径。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台县委宣传部签署民间文化数字化战略“台州计划”协议,聚焦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路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荣书琴致贺词。她表示,“台州计划”是一个精彩的起点,中国民协将全力支持此类实践,并致力于将点状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模式,推动形成全国性的民间文艺数字化生态。

  创意中国设计联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同期举行。创意中国设计联盟主席张震甫宣读了成立文件,标志着这一专业机构正式启航,将为数字艺术设计领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论坛设置上下半场主旨演讲环节,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各个维度深入解读数智时代下设计与文化、科技的融合路径,为文化新业态培育与产业创新提供前沿思路。

  在论坛上半场主旨演讲中,三位专家围绕数智与设计创新分享核心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以上海发展为切入点,提出科学 “硬实力” 与艺术 “软实力” 深度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呼吁借跨界交流为科创产业注入文化动能。

  GGAC全球游戏动漫美术概念大赛创办人、点晴科技CEO林永民基于平台数据指出,近年来国风数字艺术作品占比大幅提升,年轻创作者以创新表达赋予传统文化当代活力,有力于推动文化出海。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信息设计学科学科长、教授佐佐木成明则解析了中日韩等国纹样文化共性,提出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纹样。

  在论坛下半场主旨演讲中,四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数智与设计创新实践: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设计学院副院长汤丽萍强调数字设计需与社区共创,结合澳大利亚本土实践案例,提出设计应让文化活起来,而非固化为产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围绕学科交叉创新,分享无障碍设计、嗅觉计算等领域的突破,提出“天马行空想、脚踏实地做”的理念,为跨学科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中国商飞特聘海外专家(外籍院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任和介绍大飞机发展成果,指出设计创新核心是“定义美不美”,需与技术、工程深度协同,大飞机项目将带动大量就业与产值。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丽兰分享了数智孪生技术在大飞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该技术已服务多家企业,实现高端装备全流程质量控制,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

 

 

  在“设计破界・制造新生——设计赋能上海未来产业创新路径”主题圆桌讨论中,嘉宾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了设计产业如何突破传统边界,赋能未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上海产业升级建言献策。(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