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0日电(许婧)作为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的最后一场论坛,第五届“设计寰宇”年度创意营28日在位于浦西世博园区的WDCC主会场举行。本届论坛以“光合文明计划”(Future in Bloom)为主题,汇聚学者、青年科创先锋等不同领域的发言者,共同探讨如何以设计来走入可持续的未来。
自2021年起,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连续举办“设计寰宇”年度创意营,汇聚百万创意人参与,直接推动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模式的落地。本届“设计寰宇”年度创意营由DIIS联合北外滩集团及十余家产业联合实验室共创推出,聚焦环境、经济与人本的永续共生,探讨设计如何构建更蓬勃的创新生态,以及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创新实践。
在论坛致辞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回忆了“设计寰宇”的创立初衷。他希望上海这座城市能够转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大学,为此,需要打破不同机构、领域的边界,共同构成创新的生态。“设计寰宇”的命名正是源自这样的期许,各个主体如同星系中的群星一样,共同组成一个宇宙。

如今,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浪潮中,人与技术的关系能够创造怎样的未来?在论坛的圆桌讨论部分,主持人、长江商学院助理教授金钊与四位AI领域的青年科创先锋一起探讨了AI从算法到价值的发展。金钊指出,相较于上一轮技术浪潮的渐进式演化,AI时代的变化非常迅速。面对快速迭代更新的领域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这些年轻的AI科创团队最看重怎样的特质?对于这一提问,数宗科技创始人丁天、九维图灵CEO沈方艺、Bonjour!联合创始人吴凤鹃、WaytoAGI创始人西琦AJ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丁天认为,一个团队的核心是共同愿景与优势互补,团队需有明确的方向感,并在技术、产品、行业洞察等方面形成互补,共同成长。数宗科技专注于内容数据、特别是复杂内容数据在AI时代的应用。
九维图灵的团队原为算力起家,早在2013年就开始从事高性能计算,如今转向AI应用层,打造“AI数字员工”,致力于成为跨模型、跨数据、跨应用的智能体操作平台。在CEO沈方艺看来,除了善于运用AI工具以外,团队需要有深度思想的人,能想清楚底层逻辑,从而节省许多空间,她认为,相较于技术性人才,更稀缺的是关注真实世界的人,技术永远无法取代情感连接。
Bonjour!是一个面向Z世代的AI社交平台,结合AI技术打造“碰一碰”社交,希望能降低用户信息传递的门槛,与此同时,也通过线上社区建立线下连接,并打造AI助手“伯尼”,从模型到应用层去帮助用户实现他们想要的连接或价值。联合创始人吴凤娟看重成员的“品位”与跨界的能力。她希望团队的成员有跨界能力和自己的品位兴趣。在她看来,团队成员拥有自己所执着的品位和认知至关重要,这样的成员会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极致,再推荐给用户。
西琦AJ同样认为,在AI时代,职能边界被打破,团队更需要“全栈工程师”,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创意和动手能力,能善用AI工具落地。如今,她所带领的WaytoAGI运营着一个拥有近900万用户的AI开源社区,见证了众多AI原生应用的快速崛起。在这些年轻的AI领域开拓者看来,AI技术的未来,更多地与人本身、与真实世界有关。
在随后的“世代对谈”环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可持续设计专家John Thackara,与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的初中生赵云杨共同展开了一场名为“当我们谈论未来时,少年在关心什么?”的对话。这两位背景迥异、年龄相差近60岁的对话者,分别是2025“前沿设计创新奖(FDP)”杰出贡献奖和未来创新奖的获奖人。他们从各自的代际视角出发,分享了各自对于未来设计和技术的理解。

John Thackara聆听了此前AI领域青年先锋们的讨论,他惊喜地发现他们共享了同一个观点,即AI技术本身并非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技术的用途。这让他回想起35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组织的一场名为“感知之门”的大会,“那是在互联网的黎明时期,当时我们进行了和今天一模一样的讨论:我们说,互联网是了不起的,但它是为了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Thackara认为,我们陷入了一个技术泡沫,默认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可持续地生活下去。“我们发展技术不应该是为了技术本身”,Thackara说,“我们正在从一个纯粹以产出、生产力、销售额或是参与度来衡量成功的世界转向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成功标准是生态系统的活力,因为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并非独自存在。”
技术和设计是否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健康?Thackara认为,这应该是谈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他认识生活在印度南部的一群年轻农妇,她们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自然农法,改善了环境,当被问及是否需要设计师时,她们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但如果有设计师来交流,会很有帮助。”在Thackara看来,设计师要说的不是“我们来解决一切”,而是“我们如何在已经取得进展的事情上协助你们?”
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从业者,Thackara鼓励他们拥抱复杂性,回归自然。他说,如果重新回到25岁,他会选择去读自然学科,学习生物学、土壤科学和自然系统的知识,因为在踏足设计的多年以后,他会回到这些学科,将其视为设计与自然接触的地方,并且通过设计来为为解决人类困境做出贡献。他说,这并不是让设计师摒弃所有人为的痕迹或对技术的兴趣,而是去思考,“如何让土壤更健康?如何让这条河流更健康?如何让这片森林更健康?这些都是涉及社会和技术的复杂问题,但你需要对自然系统、生物和生命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做出好的贡献。”
在对谈中,他还向年轻的学生分享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生物声学(bioacoustics),“这是一个向人们敞开的全新世界,利用技术来理解植物、树木、细菌、发酵等不同的自然过程。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领域。”Thackara呼吁,将设计与技术的力量投入到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Thackara在中国的首部译著《设计——现代主义之后》早在1995年就已引入中国,为当时的设计界带来了社会与生态的前沿视角。三十年后,他的理念与本届“设计寰宇”的主题形成深刻的思想回响。活动上,DIIS研发负责人、FDP办公室负责人顾早立代表组委会将这本译著的珍贵初版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回赠给Thackara本人。

如同Thackara院士所言,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浪潮中,“设计寰宇”希望能与更多的人一同探索设计,让设计成为连接自然、产业与人文的跨界纽带。(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